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文旅课堂>平江民歌第一节课 浅谈平江民歌的历史渊源

平江民歌第一节课 浅谈平江民歌的历史渊源

授课老师 : 胡淼森

开课时间 : Fri Sep 08 18:44:00 GMT+08:00 2023

咨询电话: 无

  • 课程介绍
  • 注意事项
  • 平江民歌是产生并主要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

    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地处汨罗江的上游,也曾被诗人余光中誉为是“蓝墨水的上游”,这里有着一方古老的沃土,古属三苗国,春秋战国时期属罗子国,是楚国属地,荆州的范围。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在汨罗江畔所写的千古绝唱《九歌》,就是根据这一带民间鼓乐降神的歌词所写成的。后来,诗圣杜甫因避战乱,乘船来到了汨罗江上游,也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后来因病死在了船上,安葬在了现如今我县的安定镇小田村,现有杜甫墓祠为证,有关两位诗人的民歌也是久唱不衰,

    唱的是:岳州上去汨罗江,屈原过后叫平江;

    杜甫长眠天井湖,三闾大夫著九章。

     

    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平江民歌其实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至少那个时期就已经有了唱腔的出现了。前几年,我们根据这原素材改编创作了一首比较现代,比较通俗易懂的平江民歌《家乡有条汨罗江》,前面几句歌词也基本上一样,只是把岳州上去汨罗江,改为了家乡有条汨罗江。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这首改编的民歌《家乡有条汨罗江》

    (上音频和歌词)

    这是其一,平江民歌应该是可以追溯到与屈原、杜甫同时代的。

    其次是,唐贞观元年“平江民歌”品种之一的“地花鼓”,又叫“耍花灯”,已在我县广为流传,明清年间,平江民歌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唱了,而是已经发展到了有“抛天锣”,小堂鼓,饶,钹,小钞,大锣等乐器伴奏,有灯笼或推灯等作为道具,载歌载舞的形式了。

    平江民歌顾名思义,就是来自民间的音乐,平江民间的音乐更是有着古老的历史。比如,在我县加义镇的舵上坪,曾出土过一件古老的乐器——埙,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是一种烧制品叫陶埙,大小如鹅蛋、茄子,六孔,顶端有吹口。还有,在我县也曾出土过编钟,虽说不是完整的,但其年代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同属西周晚期,可以说,也是属于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我国民间乐器制作家罗特青老人遗留下来的一只瑟,经专家鉴定,该只瑟属明末制作工艺,这是一种古代弦乐器,有十几根弹拔弦。所以,这一发现,也至少可以把平江的民间音乐追溯到西周晚期。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载体必须是得有人类文明的出现,对吧,所以,在这里,我们又不得不再追溯一下人类文明在平江这块土地上出现的时间了,据我师父李团生老师(现省级平江民歌传承人)回忆,70年代中期,他在我县献冲五星大队钟家生产队的时候,在一个较高的土地上锄棉花,陆续挖出几个从未见过的石头,其中一个有手指般大小,形状像梭标上的枪头,前面磨得很尖也很光滑,还有一个十分像现在的斧头,只是没斧头那个把眼,我师父想,离河流远,又在高处的泥土里,应该不是水流冲刷所至。如果小孩子玩耍,也没力气磨得那么工整。后来,在场的社员告诉他,传说那里曾今是个寨子,曾与外侵者发生过血战,那些奇怪的石头都是打仗留下来的,后来经省、市有关部门,以及文物专家的鉴定,那尖尖的石头就是射箭用的箭头,那斧头状的石头就是石斧,也证实了那挖出来的石头就是新石器时代留下来的东西。所以说,其实在新石器时代,平江这块红色的沃土上就已经有了人类文明的出现了。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人类对语言、文字的创造,慢慢的也就有民间音乐元素的出现。

    另外,平江也是全国著名的四大将军县之一,从这里走出去的开国将军多达52位。革命烈士更是不计其数。从五四运动以来,革命运动就如火如荼。有震惊全国的平江亚细亚洋油起岸大风潮;有迅猛异常的农民运动;有举世闻名的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有生龙活虎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有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30年的革命烽火,可以说,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革命历史歌曲。

    平江民歌被确定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时间是在2008年。可以说,在这之前,平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更多的只是掌握在少数的民间老艺人的手上,传承的方式也主要以师承,亲口传唱、教唱的方式出现,在这之前,没有相关部门,也没有相关传承人去搞一些系统的词曲搜集、整理,也很少有现如今舞台上的呈现方式。所以,那个时期,平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是很艰难的,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传承人,传承谱系也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也因此遗失很多宝贵的民歌方面的财富。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平江民歌有记载的几代主要传承人

    平江民歌传承谱系:

    第一代:胡福生(清代)

    第二代:李鲁全(清末)

    第三代:林引生(民国时期)

    第四代:李团生(1949年出生,师傅林引生)

    第五代:董妙林 李小平 李新平 胡淼森 何重阳等人(师傅李团生)。

    我们能看到的传承谱系虽说只有五代,但事实上肯定是不止的,只是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各方面的其他客观原因,清代以前的传承,没有固定的人选,没有固定的传承方式,无法查证。所以,我们就把能够查阅到的第一人当做了我们传承人的第一代。

     

    平江民歌的发展和传承,其实也跟其他很多地方的艺术门类一样,经受过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经历过明、清政府对所谓的“淫歌淫戏”的围剿,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洗礼。也曾几度“青黄不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濒临消亡的,很多珍贵的平江民歌素材,通过相关部门,以及上几辈老艺术家们努力的挖掘、搜集和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才会有平江民歌后来申遗的成功,才会有后来两次平江非遗《平江民歌》丛书的修订和出版,才会有这次的平江民歌的专题讲座。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