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容与形式
影戏是一门综合艺术,能“跑满台”的影戏艺人必须具备打、吹拉、耍影戏菩萨、唱、制作影人等五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平江影戏班子现在一般由三人组成:前台“提影戏菩萨”,负责操纵“影人”表演;中台演奏胡琴、唢呐,坐于戏台后方右边,面向左边,胡琴尾口朝戏台后方,兼奏副钞(用正副两副钞时)与小堂鼓;后台演奏打击乐器,坐于戏台后方左边,面向右边。
平江影戏行当角色同巴陵戏、湘剧相似,分生、旦、净、末、丑,每一行当又有年龄划分,艺人要按行当年龄不同发音演唱。平江影戏的声腔分为琴腔、唢呐腔(歌腔)两大类。唢呐腔是影戏传入平江后产生的一种新腔,它与任何剧种的腔调都不相同,是平江影戏的独特风格,类似越剧清唱、湘剧高腔的形式,但腔调韵味与湘剧高腔完全不同。
平江影戏的“影人”,是用纸板制作的,属纸影戏。“影人影物”都是艺人自己动手精心制作的。
三、主要特征和价值
平江影戏剧本是口头文学,地地道道的平江方言。平江人一听就能懂,因而倍受欢迎。平江影戏流传剧目有两个特征:一、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没有文学剧本,只有艺人抄录、整理的“铁词本”和“桥本”。
平江影戏的独特风格,对中国皮影戏的发展具有研究价值。影戏内容大多是歌颂忠臣义士、激励孝善仁信、勤耕苦读,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好的宣教意义。很多剧目根据历史演义、传鉴传奇、民间故事、乡土轶事创编而成,这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平江影戏根在平江的土壤中,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加强小康经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保护、传承和发展
平江影戏自明末清初进入平江县境以来,戏班迅速发展,流传甚广,分布于全县85%以上的地区。“文革”十年内乱,皮影戏一度被作为传播“封资修”的“四旧”禁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重获得新生。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县里举办了一期皮影戏调研演出。平江电视台录制的《中国有个平江县》专题片,有“平江皮影”的镜头。1999年中央电视台《农村文化巡访》将李绪光皮影队拍成专题。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促进平江皮影事业的发展,近年陆续开展了皮影戏的“三进”工作,举行全县皮影戏调演、开办皮影戏艺术培训班,并突破传统招收女学徒,目前,平江皮影戏艺人达到250人以上。2016年成立了平江皮影戏协会,对影戏艺人实行公平、公正的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