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为北京市文联优秀文艺作品惠民活动演出剧目之一,话剧《万火关》在北京老舍剧场上演。
只看《万火关》这部话剧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某个具体的地名。然而,当观众走进剧场,在开场的两件“靠”(戏曲服装)的对话中,会逐渐发现这个故事并不简单。
话剧《万火关》 演出方供图
这部剧的主角并不是人,而是“靠”——戏曲表演中武生的戏服。剧情由历经沧桑的“老靠”和从未登台的“新靠”之间的对话展开,讲述了这两件戏服在对演员的归来以及重回舞台的等待中“发现”时代的变迁、舞台的变化、戏曲艺术的嬗变,却始终坚守的故事。
以话剧的形式来讲述戏曲的故事,这是该剧很有意思且值得深思的艺术创作手法。谈及创作初衷,编剧闫小平说,不仅是想通过作品探讨戏曲表演的逻辑、服装与演员的关系,也想通过“老靠”这一角色,探讨坚守与传承的意义,以及现场舞台和网络直播在美学与内容上的迥异等诸多议题。
该剧导演邵泽辉说,这出小戏的创作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一种可能性”的过程。与传统戏曲通常讲述一个非常明确的事件不同,这部剧更多是在想象和回忆中描述过去和现在发生的故事,以及未来想重新实现的场景。邵泽辉认为,这部作品从剧本上来讲非常有意思,因为它挑战了创作者,同时也挑战了观众。
剧中的“老靠”和“新靠”,不仅仅是戏服。邵泽辉说:“两件戏服也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人们头脑中对历史文化的一种想象。”这种拟人化的呈现要求观众发挥想象力,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为了使这一抽象话题更易于理解,创作团队在剧本和表演上进行了精心调整,以期达到与观众的共鸣。
当观众深入剧情,便会发现这个故事并没有明显的起伏转折。两个被赋予生命的物件开始对话,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戏曲的文化精髓,并从戏服的角度探讨何为真正的表演。剧中,直播“网红”乔乔与落魄男武生金桐的出现,象征着当代艺术传播新形式的崛起与传统戏曲的式微,与百年前武生名角儿的辉煌历史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着剧情发展,当观众逐渐明白,当下的网络直播正在陷入对流量和数据的盲目追求,作为“网红”的乔乔不过是手机操控下的一个表演形象而已。而面对手机直播这一现象,“老靠”质疑道:“你那儿能上多少座?我要看看是不是配得上我的码头。”这样的情节和台词设计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反思: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紧密联系?
闫小平表示,乔乔与金桐是此次创作过程中最为贴近创作初衷的两个人物角色。在她看来,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作品的核心始终是写人,人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然而,相较于《万火关》戏曲世界中的戏服,在直播和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这种主体性和能动性正在逐渐丧失。”闫小平说。
尽管邵泽辉认为这部剧相对小众,但他在最初看到剧本时仍被深深吸引。“当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关注传统文化时,我们也在思考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传统文化,国潮的根基在哪里,又该如何发展。”邵泽辉希望通过《万火关》给观众带来一些启示。
显然,观众能够感受到该剧所传达的现实思考。有评论写道:“在这部话剧中,我们看到了戏曲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面临诸多挑战,但《万火关》向我们展示了戏曲的韧性和创新精神,并告诉我们,尽管形式可能变化,但戏曲的核心精神和艺术魅力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