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曲艺家协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万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长江曲韵同心汇”2025年长江流域曲艺艺术创研交流活动在重庆万州落幕。短短数日内,创作成果展演、名家授课、基层惠民演出、艺术家采风等活动密集开展,来自长江流域多个省区市的曲艺名家携乡音曲韵相聚江城,以曲艺为纽带,共话传承创新,为当地群众带来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温度的曲艺盛宴。
展演现场 活动主办方供图
声声曲韵,唱不尽长江情
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从淮河两岸到雪域高原,长江流域的曲艺艺术如繁星般璀璨。
作为此次活动的核心环节,2025年长江流域曲艺艺术创研交流活动创作成果展演在万州上演。当晚,万州市民广场人流如织、座无虚席,观众都翘首以盼这场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
展演以长江文化为脉络,将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获得者任禹杭带来的快板书《大禹开峡》,以铿锵节奏重现巴渝古老传说,让观众在激昂的说唱中感受三峡大地的历史厚重;重庆市三峡曲艺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柳海山、应雪婷携手伴奏团队演绎的四川竹琴《红梅经霜》,既彰显了万州作为四川竹琴重要传承地的文化底蕴,又以革命先烈江姐的事迹传递红色力量;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者姜婷则凭借“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的四川评书《生根之路》,生动讲述了三峡移民扎根他乡的坚韧,展现曲艺艺术记录时代的独特魅力。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成为展演亮点。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袁小良与王瑾带来的评弹《说唱中华情》,将婉转的“吴侬软语”与现代说唱巧妙融合,妙趣横生的演绎赢得满堂喝彩;相声《诗词达人》、淮河琴书《十二生肖没有猫》等节目则各具地域风情,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领略长江流域曲艺的多样性。作为压轴的曲艺串烧《曲艺之花绽平湖》,由老中青少四代演员同台演绎,不仅呈现了四川清音、金钱板等特色曲种,更直观展现了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
“这不仅是重庆万州曲艺艺术创研成果的集中亮相,更是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的实践答卷。”重庆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州区文联副主席、曲艺家何菊芳介绍,长江流域曲艺艺术创研交流活动自2023年首次落地万州以来,当地已推出一批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作品,此次展演正是将“书房里的创作”转化为“百姓身边的艺术”,让曲艺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研讨促提升,专家献策育新人
在同期举办的2025年长江流域曲艺艺术创研交流活动作品创作研讨会上,来自长江流域各省区市的曲艺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展演作品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点评,共同为新时代曲艺的创作繁荣与传承发展把脉支招。
“此次展演的舞台规模、节目质量以及观众的热情程度,放眼全国曲艺界都属难得,重庆在曲艺领域‘出人才、出作品’方面取得的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与会专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年曲艺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成为研讨会关注的焦点。长江之水奔流不息,曲艺艺术的传承发展更需新人接力。看到任禹杭、姜婷等青年演员的表现,多位专家感慨,青年演员对传统曲种的创新演绎,让曲艺传承有了后继有人的底气。针对任禹杭现场带来的快板书《民生渡》,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表演艺术家王敏在肯定作品“聚焦民生”的选题价值时,也提出了具体改进建议:“曲艺流传千年,核心在于‘说百姓话、讲百姓事’,要避免口号化、概念化表达,让语言更接地气。”他同时寄语年轻创作者:“写你熟悉的题材,演你相信的作品,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如何让曲艺抓住年轻人,更是成为研讨会的热议话题。重庆市曲艺家协会顾问吴文结合行业现状分析:“传统曲艺作品时长多控制在12分钟以内,如今面对快节奏的传播环境,更要精简时长、优化节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传统内核。”《曲艺》杂志社社长、主编宋洪发则从创作理念层面给出指引,他引用恩格斯“现实主义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论断强调,优秀曲艺作品既要注重细节真实,更要通过典型人物反映社会命题、折射时代精神。“只有与时代同频,才能让曲艺作品有生命力、有传播力。”宋洪发总结道。
发展探新路,文旅融合挖富矿
“重庆曲艺在全国享有盛名,万州更是名副其实的曲艺重镇,数千观众为曲艺喝彩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这门艺术的群众基础与发展潜力。”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暴玉喜的感慨,道出了与会专家的共同心声。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如何推动重庆乃至长江流域曲艺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一系列兼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建议。
深入挖掘和利用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成为大家的共识。暴玉喜建议,重庆曲艺工作者可深入挖掘红岩精神、三峡移民、乡村振兴等本土人文富矿,将地域特色与时代主题结合,让具有重庆辨识度的精神财富,通过曲艺形式浸润更多观众,讲好重庆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孟影则聚焦“缺好本子”的行业痛点,提出从三方面破局:一是构建“引才+留才+育才”的人才生态,加大扶持力度,解决“人才荒”;二是立足重庆文旅热点城市优势,定期组织创作者深入市井生活、长江文化场景采风,打破作品同质化;三是探索“曲艺+文旅”融合路径,比如将四川竹琴、金钱板等曲种与洪崖洞等地标结合,开发沉浸式曲艺剧本,打破传统舞台边界。
“守住本体才能谈创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爽从艺术本体角度给出专业建议。她指出,中国曲艺是地域性极强的艺术形式,曲艺音乐的“十里不同风”源于方言基础。“重庆曲艺要发展,首先要保留好方言特色,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四川竹琴、四川清音等曲种的独特行腔。”她特别强调,曲艺的核心是“说唱”而非“歌唱”,要讲究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避免与声乐演唱混淆。“青年演员需通过大量‘灌耳音’、模仿前辈表演,掌握传统曲种的内在规律,才能在坚守本体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陈爽说。
总结发言时,暴玉喜以“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向内生根、向外表达”等寄语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为中国曲艺高质量发展而共同努力。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