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戏曲频道制作的《戏聚河头 福满新春》元宵特辑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并在央视频同步直播。该元宵特辑依托富有地域特色的老街场景,集合南北戏曲名家,以戏剧串联节目,凭借创新亮点与精彩内容收获如潮好评。
节目深入挖掘以元宵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和拍摄地唐山的特色民俗文化,并将其与戏曲艺术相融合,编创出四大主题板块:“花灯秀”依托“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俗,在河头老街绚丽的灯火下,荟萃黄梅戏、越剧、扬剧、淮剧、柳腔等南北剧种的《观灯》唱段,带领观众欣赏戏曲风味的元宵花灯。“唐山秀”融汇唐山及周边地区非遗,“唐山花吹”“蔚县剪纸”“玉田泥塑”纷纷亮相,地方特色曲种大显身手:乐亭大鼓韵味醇厚,唐剧诙谐幽默,评剧《唐山美食小唱》听得人垂涎欲滴。还有曾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节目《俏夕阳》限时返场,精彩不断。“名家秀”汇集谢涛、罗慧琴、王英会、吴凤花等戏曲名家,既有经典名段让戏迷大饱耳福,也有戏歌、曲艺等创新作品展现戏曲的时尚魅力。“白蛇情”集合多剧种《白蛇传》精华,在展示中国戏曲多样性的同时,还以戏曲的形式丰富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生肖文化”。
据介绍,此次元宵特辑轻量化制作、重内容创意,实现了“戏曲+文旅”的深度融合。其摒弃大而全的传统晚会模式,选择河北唐山河头老街作为演出场地,围绕“小而美、雅而精”的风格深耕内容:“花灯秀”点燃元宵气氛,“唐山秀”呈现民俗特色,“名家秀”展示戏曲魅力,“白蛇情”聚焦年节文化。精心策划与丰富创意实现了地域特色文化与戏曲艺术的深度融合。这种交融一方面将当地特色文化与戏曲文化深度交织,唤醒了民众心底对本土文化的深厚认同感与强烈自豪感;另一方面,河头老街的市井风情也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拉近了戏曲与广大观众的距离,让戏曲走下高台,走进大街小巷,在浓郁年味中充分展现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鲜活灵动与勃勃生机。戏曲与文旅互相借力、彼此增辉,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节目制作打破镜框式舞台视角限制,运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借助河头老街“一步一景”打造沉浸式演出模式。在拍摄过程中巧妙利用老街的各类场景,从精巧雅致的庭院到开阔敞亮的河畔,再到古桥之上、画舫之中,在带给观众全新视觉体验的同时,充分展现“移步换景”的东方美学韵味。秦腔《白蛇传》的演出在船上完成,还原了剧情场景,配合波光粼粼的水面效果,打造出身临其境的观感;晋剧《打金枝》以河道两岸灯光为背景,展现了晋剧的慷慨气势;戏歌《两两》以MV形式呈现,由黑夜到白昼,穿过老街街巷,走过庭院桥头,带领观众随着歌声遍览老街景色,感受传统艺术在全新演绎下的无限可能……影视化拍摄手法多角度记录演员的表演细节,渲染气氛的同时,让观众摆脱传统舞台视角的束缚,获得全新视觉体验,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与吸引力。
此外,元宵特辑别出心裁地采用戏剧串联方式,创新节目结构。主持人赵保乐、影视演员马德华、京剧武生詹磊、河北梆子武生郝士超分别化身西游师徒四人,以角色身份带领观众畅游河头老街,借助经典IP《西游记》,巧妙串联起各类精彩节目。这种戏剧串联方式,增添了节目的故事性与代入感,使观众从被动观演变为主动融入,成为这场戏剧幻梦中的一员。
河北唐山河头老街被称为“水上大唐不夜城”,唐风唐韵的建筑,古色古香的街巷,承载着唐山的历史记忆与地域风情,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长卷。当戏曲缓步走上这幅“长卷”,传统艺术与地域文化碰撞出了别具一格的元宵节。节目充分依托当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热烈的年节氛围,探索“戏曲+文旅”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不仅是“表演”与“舞台”的互融,更是地方文化与戏曲艺术的深度融合。
据统计,《戏聚河头 福满新春》元宵特辑首播当日较去年同期戏曲频道播出的元宵特别节目收视率提升57%,收视份额提升76%,特辑在CMG戏曲、央视网与大屏同步直播,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节目播出后,收获各界热烈好评。观众纷纷表示,戏曲频道元宵特辑不仅节目好看,更令人难忘的是借助经典IP串联节目,让传统戏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