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年智慧融入古老非遗,当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播,非遗正从历史深处走向生活前沿。青年“守艺人”与传播者以创新思维为笔、以科技手段为墨,在守正创新中破解时代课题,让非遗成为“中国式流行文化”的鲜活注脚,向世界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
日前,秋意渐浓的贵州丹寨迎来身着传统服饰的青年非遗传承人、坐拥千万粉丝的视频创作达人和深耕传播领域的平台代表,他们会聚于第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暨第四届丹寨非遗周“青年交流营”。昔日或在乡野作坊潜心钻研技艺、或在虚拟空间用镜头捕捉精彩的从业者,围绕“非遗如何借助网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话题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探寻古老技艺年轻化、国际化的传播新路径。
在非遗传播的探索中,视频创作者已迈出实践步伐。谈及与非遗的结缘,视频创作者江寻千分享了她从京剧耳濡目染到投身打铁花拍摄的历程。面对1600摄氏度铁水的每一次挥臂,既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恐惧的征服。在社交平台拥有众多粉丝的她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流量不是终点,而是生动传播的起点。我们需要用极致的视觉体验吸引观众,解读非遗技艺的文化逻辑,并引导人们关注传承人或走进非遗发源地,让传播形成闭环。”
这种“视觉冲击+文化解构”的模式,在刘玉的海外传播实践中得到验证。这位在社交平台拥有850万名粉丝的创作者发现,有很多外国人在使用中国产品,却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他从成都锦里、宽窄巷子里鳞次栉比的非遗店铺获得灵感,用短视频还原真实的中国非遗生态。在跨文化沟通中,他展示了巧妙的比较视角:针对造纸术争议,通过展示技艺的系统性与独特性回应质疑;讲解扎染时,在共性中凸显中国技艺的步骤清晰度与文化深厚性,让海外受众真正感知非遗价值。
传播之外,青年传承者还在技艺本身下功夫,在守正中探寻现代表达的可能。
国家级非遗面人(北京面人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郎佳子彧直言,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融合绝非简单叠加,必须先深刻理解“为何这么做”的传统根基,明晰创新的边界与底线。这种理念在实践中广泛可见: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的非遗花丝镶嵌(戏曲头饰点翠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映,以鹦鹉自然脱落的羽毛替代翠鸟羽毛破解材料伦理难题,更将戏曲头饰工艺转化为戒指、耳环等日常配饰,让古老技艺轻盈融入现代生活;国家级非遗口技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方浩然现场演绎的《阿凡达》口技配音,仅凭人声模拟所有音效,在惊艳全场的同时,更透露出口技与游戏音效设计结合的新探索;国家级非遗新化山歌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斌和国家级非遗陕北民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任霞的演唱,则印证了传统文化跨越千年的魅力。
然而,非遗的现代化转型并非坦途。国家级非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慧莉和北京市海淀区区级非遗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杨钺,道出了许多传承人在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渴望借力短视频却缺乏专业团队支撑,平台流量扶持的时效性与持续运营压力形成鲜明反差。对此,视频创作者梁凯程建议,非遗的传播需要拆解其使用场景、体验和物品。“比如苗族刺绣,通过场景化的体验引导文化认同;扎染通过体验过程体现文化价值;绒花通过实际用品体现文化价值。”梁凯程说。
视频达人则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融合设想。拥有1300万名粉丝的创作达人阿米朽,擅长将城市探索、文化体验与美食攻略相结合。她提出,非遗与景区的结合不应止步于静态展示,互动体验设计是关键,而让传承人“靠技艺增收”更是留住人才与技艺的核心保障。
作为连接内容创作者与海量用户的桥梁,传播平台也在积极行动,从技术与资源层面为非遗传承注入动力。
新浪微博执行总编辑薄红恺结合平台中心化舆论场特性提出,非遗传播需紧扣“有用”“热点”“轻量化”三大关键词:内容要填补审美与知识空白,善用热搜扩大影响力,以短平快形式适配传播节奏,同时通过与政府、媒体、博物馆的跨界合作实现“破圈”。哔哩哔哩公共事务资深总监王欣则从出海实践出发,给出如下建议:文化差异的破解不仅需要语言翻译,更需深层次文化解读;面对平台用户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应坚决避免同质化、浅表化创作;专业传播人才的培养,需通过线下交流等形式提供实操指导,助力非遗实现深度传播与创新转化。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