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游、非遗进校园、非遗跨界融合……浙江乐清多措并举保护传承非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非遗在乐清焕发出蓬勃生机。
从“静态保护” 到“动态演绎”
近日,以“乐来乐好·匠心筑梦”为主题的非遗巡游在乐清举办。活动以乐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首饰龙、细纹刻纸、黄杨木雕、龙档、蓝夹缬技艺为核心,融入翁垟鱼灯舞、老鼠嫁囡、高跷等民俗表演,并创新加入非遗说唱等展演,吸引市民、游客参与。巡游线路从乐清晨沐广场至大剧院广场,长达2.7公里,终点设置市集游园、沉浸式体验区,通过互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当天,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过58万,带动附近商圈消费850多万元。“了解了很多非遗项目,还有些是之前没有见过的,太震撼了。”“去年就看过巡游,人太多,挤不到前面去。所以我今年早早地就在街道旁等着,找好了最佳观赏点。”乐清市民表示。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乐清长期对非遗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今年,乐清新增5项温州市级非遗项目,形成涵盖人类非遗1项、国家级5项、省级19项、温州市级113项、乐清市级177项的立体保护网络,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底。
非遗进校园:传承技艺 点亮未来
乐清非遗传承尤其注重青少年群体的培养。非遗教育几乎覆盖全年龄段:幼儿园引入剪纸启蒙课,通过简化图案教学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中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堂,邀请古琴、米塑、珐琅珀金画等传承人开展公益课程;职业教育则与非遗工坊合作,定向培养手工艺人才。
日前,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细纹刻纸进校园”项目获评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该项目以特殊教育学校为试点,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形成“传承人驻校+课程体系化”模式。学生在掌握刻纸技艺的同时,提升了动手能力与专注力,成为特殊学生就业的重要技能。
乐清市职业中专学校更是把黄杨木雕纳入专业考核课程,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指导,以“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培养专业人才,每年招生60余人。由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高敏主编的校本教材《乐清黄杨木雕技法》入选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教材。
农文旅融合助力非遗传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商成为推动传统手工艺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要途径。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农业农村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了多期非遗电商培训班,邀请电商专家和运营团队,为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等提供系统的电商知识培训,内容涵盖电商平台操作、产品定位、营销策略、直播带货技巧等,教传承人如何将非遗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市场需求。例如,乐清细纹刻纸传承人将传统刻纸技艺与现代家居装饰相结合,开发出刻纸装饰画、刻纸灯具等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推向市场,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乐清市开展剪纸进课堂活动 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乐清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与农业农村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乡村文化专才班培训,课程涵盖非遗保护政策解读、非遗项目介绍、乡村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等,为学员传授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形式灵活多样,既有理论授课,又有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学员回到乡村后,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非遗活动,结合乡村实际,探索非遗与乡村旅游、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未来,乐清将继续深化“非遗+”战略,让千年技艺在现代化浪潮中历久弥新,为非遗保护贡献“乐清方案”。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