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南鹞北鸢”之说,其中“南鹞”指的就是江苏南通的板鹞风筝。
南通板鹞风筝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从俗谚“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和“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中便可看出。
板鹞风筝融雕、扎、书、画、绣等工艺为一体,凝聚了江海平原上历代风筝爱好者的聪明才智。与常见的燕子、金鱼等形状的风筝不同,板鹞风筝以六角风筝为主,数个组合可以变出“七星串联”“十九星串联”等样式。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风筝上一排排哨口,飞舞在空中时,风力鼓荡百哨齐鸣,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即刻响起。
“制作一个传统板鹞风筝,需要上百道工序。”在板鹞风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承毅的风筝工作室,求购风筝的人络绎不绝。为了凸显南通风筝特征,郭承毅扎制时常选用“七连星”的样式,图案由瑞狮、八宝如意组成,寓意吉祥繁荣、生生不息。然后再缀满无数只哨口,让风筝放飞时发出独特的声响。“板鹞风筝最核心的地方就是风筝的哨口,哨口的大小形状和材料的差异,使风筝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会扎风筝和画风筝的人有很多,但要把板鹞风筝上的主哨做好是不简单的。”郭承毅说。

郭承毅在制作风筝 南通市文化馆供图
板鹞风筝,“响”誉世界。作为“南鹞”代表的南通板鹞风筝,不仅“扎糊绘放”四艺皆精,而且拥有哨口音乐的神奇特点。放飞后,哨口“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2006年,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有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22名,其中,国家级1名、省级4名、市级17名。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类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传承活动,在坚持每年自己制作板鹞风筝的同时,还通过“风筝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南通青少年了解、认识这一非遗项目。
作为全国知名的“风筝之乡”,南通哨口板鹞风筝等特色风筝享誉国内外,通州刘桥、如东小洋口等地集文体、休闲于一体的风筝放飞和赛事活动,带动当地“风筝经济”稳步发展。如今的南通板鹞风筝,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成为南通文旅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