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的鲜活载体,其价值不言而喻。将非遗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是保护传承非遗的关键之举,要想此举真正发挥实效,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多个环节进行规划和落实。
课程设置是构建非遗教育体系的基石,需要打造系统且多元的课程架构。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倾向,设计具有梯度性的课程内容十分必要。在小学阶段,应以趣味性和体验性为导向,引入传统手工编织、民间剪纸等简单易上手的课程,激发学生对非遗的兴趣,通过亲手制作编织品或剪出富有创意的剪纸作品,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到中学阶段,则可以进一步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开设传统戏曲鉴赏、传统技艺原理探究等课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进入大学阶段,应着重培养专业人才,设置非遗保护与传承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研究项目,为非遗领域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
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也不容忽视,应涵盖各类非遗项目,除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之外,还应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纳入其中,让学生全方位接触非遗,拓宽文化视野,领略非遗的多元魅力。
在教学方法上,需要突破单一讲授模式的局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的魅力。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置身”传统戏曲的舞台,近距离感受戏曲表演的韵味;利用AR技术生动呈现民间故事的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此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同样重要,如组织学生参观非遗馆、传承基地,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直观了解非遗与传承现状;还可以举办校园非遗创意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非遗创作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的理解。
师资培养是推动非遗教育的核心动力。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非遗专业培训课程和学术研讨会,邀请非遗专家授课与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应积极引入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能为学生带来原汁原味的非遗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建立校际师资共享机制,整合区域内师资资源,实现优质师资的高效利用。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