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当仁不让地成为关键词,被关注、被热议。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登高》节目中的舞狮女孩林熙悦,到许下“跳英歌舞跳到100岁”新年愿望的小姑娘庄恩琪,越来越多的非遗早已不是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古老而严肃,而是深受年轻一代欢迎、热爱的活动。年轻一代拥抱传统非遗,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其实,年轻人对非遗的热情并非始于今年,而是早已萌发,表现形式也不仅是登台表演,而是多种多样。公开数据显示,近10年来,国内非遗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迄今约达14万家。2025年以来,出现15天里注册相关企业1000余家的情况。这中间,有许多是年轻人“新手入局”。在年轻人聚集的某短视频平台,2024年共有约1400万名用户发布分享非遗体验,吸引大量关注。此外,2024年在该平台上购买非遗相关商品的用户数同比增长328%,其中,“90后”是下单量主力,“00后”下单量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38%。人们用“真金白银”表达出的喜爱与支持,就很能说明问题。
年轻人关注非遗、喜爱非遗,为非遗的展现与表达带来新的思路和经验。知名网络内容创作者李子柒沉寂多年后,于2024年底回归大众视野,新发布的视频作品更加聚焦非遗相关内容,并以诗意的、田园牧歌的方式、格调,和专业化、精致化的视听语言予以呈现,让非遗表达进一步接通现代审美。还有不少“90后”“00后”非遗传承人用皮影表现变形金刚、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漫角色,让非遗技艺触达更加广泛的人群,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破圈”。当越来越多年轻一代拥抱传统非遗,其意义与影响无疑十分深远。
非遗涵盖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医药、民俗等多元文化领域,诞生于久远的过去,要想“复原”其诞生时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利其传承,并不现实。然而,非遗传承需要生态——一个人们广泛关注非遗、关心其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一个搭乘新兴传媒快车、驶向千家万户的媒介生态;一个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让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社会生态。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随着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有利于非遗传承发展的多重生态正逐步形成、持续完善,非遗正在现代社会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当非遗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文化内涵、精神价值将滋养越来越多人。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