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复排的儿童剧《宝贝儿》在济南剧院上演。全场演出100分钟,很少听见孩子的吵闹声,观众们被剧情吸引,看得十分认真。该剧主演之一、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于杨表示,台下观众寂静无声,对于儿童剧演出而言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是观众已达到沉浸观剧的状态,融入了故事之中。

《宝贝儿》演出现场
《宝贝儿》的故事围绕独生子女丁放展开:被父母宠为“小太阳”的丁放与伙伴们偶遇小狗“宝贝儿”,却在遛狗时意外闯入盲人梁爷爷的院子,引发一连串小意外。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丁放逐渐理解梁爷爷的孤独,与伙伴们共同将“宝贝儿”训练成导盲犬。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成长,更领悟到“真正的光芒应无私照亮他人”的道理。
“吊足观众胃口,是《宝贝儿》成功的关键。相较而言,近年来新创的一些儿童剧缺少这种意识。”常年从事戏剧研究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孙海翔认为,部分儿童剧的故事结构老套,主要角色全部带着“任务”上场,人物脸谱化现象明显。没有味道的作品,必然让以青少年为主的观众群体少了新鲜感,无法长演也就在情理之中。
《宝贝儿》能够长演不衰,另一个原因是对人物性格多面性的充分掌握。丁放是邻里眼中的小坏蛋,上房爬树,比较淘气,这样的孩子在自家小区都能找出来。但是,淘气的孩子是否一无是处?《宝贝儿》主创团队写出了丁放的成长:一开始,他是淘气孩子的单一形象;随着故事发展,他展现出自己在父子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中热情单纯的一面,最终和小伙伴一起帮助孤独老人驯育导盲犬。
“在演出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是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复排《宝贝儿》的核心理念。作为一家拥有40多年儿童戏剧创作演出经验的专业院团,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以“打造优质儿童剧”为使命,曾多次斩获国家级奖项,成为众多泉城家庭观看儿童剧的首选。
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主要负责人任晓坪认为,舞台艺术创作最忌讳的就是好人全好、坏人全坏。艺术源于生活,生活的经验告诉大家“人无完人”。尤其在儿童剧的舞台,更不应该出现刻板形象。创作者一旦开始凭空捏造,孩子们会迅速指出其中的错误。
独居老人、父子关系、青少年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作为一部1997年立上舞台的儿童剧,《宝贝儿》谈论的许多问题在当下仍有重要意义。“因此,它不仅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还能吸引家长,大家都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任晓坪说。
据统计,1997年至今,《宝贝儿》累计在全国演出超2500场。目前,山东还没有其他舞台艺术作品达到如此高的演出场次。孙海翔认为,除了主题立意、演员表演、主创策划等,业界还应该学习该剧剧目创作保持的时代气息。时隔近30年,《宝贝儿》所关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当下仍然存在。这也许就是它长演不衰的重要原因,因为大大小小的观众,都在看剧的过程中找到了认同感。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