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雅砻河畔的岗则村晨雾缭绕。走进位于山南市贡嘎县朗杰学乡的忠堆康萨铜器有限公司,一阵阵“叮叮当当”的锤声此起彼伏,伴随着炉火的跳跃,铜片在工匠手中渐渐成形。一只只闪着金属光泽的壶、碗、瓶在锻打、抛光、上色中诞生,这便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库姆动”锻铜技艺的独特韵律。
一锤一器,传承百年技艺
“库姆动”锻铜技艺是藏族传统金属加工技艺的重要流派之一,与“塔尔洞”工艺并称为藏式锻铜“双绝”。其工序复杂、技法精湛,尤以“天衣无缝”的拼接闻名。制作者需将铜壶的壶身、壶嘴、壶把及壶座分件锻造,再通过高温锻打与精密拼合,使整件器物浑然一体、不见焊痕。
“这门手艺最讲究的就是无缝。铜壶不漏水,表面看不到任何拼接的痕迹,才能算是合格。”第五代传承人嘎玛旺久说。
岗则村的锻铜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第一代传承人欧珠多吉出生于1836年,曾在拉萨三大寺学习铸造技艺,其后代罗布、多吉白久、贡久依次承袭家传技艺。铜器制作手艺从1860年左右开始,至嘎玛旺久这一代,已延续160余年。
自幼在铜锤声中长大,嘎玛旺久19岁便正式拜父为师学艺。“父亲教我最早的一件事,是掌握敲打的力道。”他回忆道,“锻铜不是蛮力活,每一锤下去的轻重、角度、温度都决定了铜的性命。”
匠心延续,融入新时代脉动
2015年,嘎玛旺久创办贡嘎忠堆康萨铜器有限公司,带领乡亲们走上规范化、产业化的传承之路。如今,公司占地1300平方米,带动周边村民就业20余人,产品销往北京、四川、湖南、青海等地,年销售额达80余万元。
“我们始终坚持纯手工打造,不焊接、不贴合,用传统方法完成每一道工序。”嘎玛旺久介绍,公司在保持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结合錾铜、敲铜工艺,将藏族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开发出130余种生活用品、法器及旅游纪念品,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他的带领下,岗则铜器多次亮相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西藏雅砻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并于近年正式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不是‘摆设’,它必须活在当下。”嘎玛旺久说。他还牵头成立了朗杰学忠堆康萨农民专业合作社,免费培训青年学徒,向更多农牧民传授锻铜技艺。公司还先后帮助6户19人实现增收,其中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我已经跟着师傅学了3年了,现在已经可以单独完成作品了,学成后每个月能拿到8000块左右的工资。”21岁的学徒旦增曲桑笑着说。
炉火不息,传承与未来共鸣
走进嘎玛旺久的作坊,火炉熊熊,锤声有节。几位年轻学徒正围在师傅身边,认真学习如何掌握铜片的延展性与受热变化。“看火候,听声音。”嘎玛旺久一边示范,一边叮嘱。他告诉记者:“过去靠经验,如今我们也在研究金属温度与力学原理,希望能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保证品质。”

公司产品以纯铜锻制为主,制作周期通常需10天至20天。每件铜器从成形到打磨上色,皆为纯手工操作,展现出藏族工匠对器物之美与精神信仰的敬畏。
如今,岗则村的铜器不仅走出高原,也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文旅融合发展,嘎玛旺久希望更多游客来到工坊,亲身感受锻铜的魅力。“我们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西藏的手工艺,听见这‘叮当’声。”
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岗则铜器锻制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体现了非遗在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促进就业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找到新的价值,这是非遗保护最核心的意义。
雅砻江畔的炉火依旧明亮,锤声仍在山谷间回荡。每一次锤击,都在叩问时间的厚度;每一次火花飞溅,都是手艺人心中的信念闪烁。从欧珠多吉到嘎玛旺久,从家族作坊到合作社、公司,岗则的“库姆动”锻铜技艺,正以“天衣无缝”的匠心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