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窗到同行,一份热爱与情谊绵延50年,何其珍贵又何其浪漫。
近日,北京世纪剧院上演的黄梅戏典藏版《女驸马》与《罗帕记》,正是由有着50年同窗情的9位黄梅戏名家联袂演出,艺术精湛、情怀深沉。策划、推动这场演出的,是一家民营艺术团体——安徽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民营剧院的艺术坚守与品牌之路,五十载同窗情的深厚与坚定,都值得细细品味。

典藏版《女驸马》谢幕合影 演出方供图
世纪剧院见证半世纪同窗情
黄梅戏名家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张辉、蒋建国、刘华、徐海岩、姜青,他们各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居住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当他们聚在一起,便有了同一个身份——老同学。
“北京演出前一晚,吴琼请我们吃了涮羊肉,老同学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经常笑到流眼泪。”杨俊说。这样的信任、松弛与自在,来自少年相识、一路同行的缘分与积淀。9位黄梅戏名家在十三四岁的年纪进入当时的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戏班,一起学戏的记忆依然清晰,而他们早已从初入艺校的戏曲新人成长为黄梅戏领域的中坚力量,其间还曾一度在同一个艺术团体中成为同事。此次北京演出的剧院名叫“世纪”,9个人的同窗情也恰好走过了半个世纪。
《女驸马》《罗帕记》同属黄梅戏“老三篇”,9位黄梅戏名家已经不知演过多少场。然而每次上台演出前,老同学们还是认认真真、满宫满调地排练,探讨切磋之间尽显同窗情谊。“这么多年,我们对黄梅戏的热爱没有变,排练时会直言不讳地相互提醒、调整,就像小时候在排练场时那样。”杨俊说,“上了台,我们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对方就能心领神会,把戏接住。”老同学们都知道,这份相互之间的直率与托付,是多么难得。
守正创新,展现黄梅戏艺术魅力
戏曲传承发展自当守正创新,守正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不同演法的《女驸马》艺术面貌差异很大。我们的演出版本是前辈艺术家经过多年舞台实践,不断调整、沉淀下来的。从唱词、唱腔到舞台调度、情感表达,我们力求把传统剧目的经典版本原汁原味地奉献给观众,也希望给青年演员一些启发。”蒋建国说,老同学们不仅兢兢业业,甚至战战兢兢,把经典艺术传承好、把青年演员托举好,是一代演员的良苦用心。
9位黄梅戏名家对舞台表现高标准、严要求,加上青年新秀的孜孜不倦、倾情演绎,称典藏版《女驸马》具有相当的标杆性、示范性,并不夸张。与此同时,多年的舞台经验、对黄梅戏本体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兄弟艺术的熟稔,也推动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提升黄梅戏的表现手段,不断拉近黄梅戏与当代观众的距离。
“《罗帕记》不仅集中展现了黄梅戏传统技艺,而且给了我们发展创新的空间。”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艺术总监、该剧主演吴琼介绍,她担纲主演的《罗帕记》在关键场次的声腔运用上,借鉴了歌剧的旋律和唱法;在表演上,借鉴了京剧程派的身段、水袖,在发扬黄梅戏表演生活化优势的同时强化程式感;在服装、化妆上也向京剧、昆曲等学习,双层水袖的应用、服装刺绣的考究等,提升了作品的质感。“未来,我还会在女主角陈赛金的塑造上做一些调整和提升,令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吴琼说,“好戏是磨出来的,需要不断完善、常演常新。”
典藏版《女驸马》与《罗帕记》艺术上的精湛有目共睹,老同学们希望,这一代演员成长、成才、成名家的艺术之路,能够给当今青年演员以及院团的管理者带来更多的启示,这些启示与黄梅戏的生态发展休戚相关。
民营剧院走出品牌之路
典藏版《女驸马》中冯顺卿的扮演者姜青,是典藏版《女驸马》的策划者,也是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的创办者、院长。2011年,姜青与一众艺术同仁一道,成立了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以促进黄梅戏发展、弘扬黄梅戏文化为己任。“我从13岁开始学黄梅戏,一辈子与黄梅戏结缘,算是择一事、终一生吧。”姜青说。
民营戏曲院团的不容易,不必多说也不难想到。“可我们就是爱黄梅戏,发自内心地爱,总想为黄梅戏做些什么。”姜青说,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曾经走过非常艰难的时光,但不论如何,初心不改。“服务基层非常重要,是我们的责任,但我同时希望,我们推出的精品剧目能够走上更大的舞台。‘金杯银杯’和‘老百姓的口碑’,可以兼顾。”姜青把他对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的期许概括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这也成为剧院一路走来的坚守与追求。
对职业艺术团体来说,作品无疑是重中之重。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除了传承“老三篇”等黄梅戏经典,还创排了《太白醉》《姑溪谣》《千字缘》等作品。这些作品融汇马鞍山地域文化与黄梅戏艺术风采,深受观众喜爱。剧院创演能力日益彰显的同时,市场局面也越来越开阔。近10年来,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年均完成全国各大院线巡演超60场,在长期市场深耕中积累了大批忠实观众。目前,剧院已提前接到2026年近30场全国巡演任务。这份亮眼的答卷体现的是剧院的实力,更是黄梅戏的魅力。
与舞台上的新秀相比,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的一众黄梅戏名家已并不年轻。然而正如姜青所言,60多岁正是闯的年纪。“下一步,我们会推出一部兼具黄梅戏生活化特质与戏曲程式之美的、文武兼备的作品,体现我们这一代演员的能力与热忱,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更具厚重质感的黄梅戏。”姜青说。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