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民乐节奏慢,今天的演出让我对民乐有了新的认识,就像一部山河交响电影,在雄浑的气势中让人纵览秦岭……”不久前,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观看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后,一位年轻观众说。由陕西旅游集团出品、陕西民族乐团联合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演绎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日前进京演出,让源自秦岭的山河之气随乐声涌动。
山河入韵,一音一画皆是秦岭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分界线、长江黄河分水岭,更积淀了周秦汉唐等朝代的文明记忆。
“第一次站在太白山巅,风裹着雪粒打在脸上,我突然懂了,秦岭的‘雄’不是喊出来的,是沉在骨血里的。”《云横秦岭》作曲程池回忆创作经历时表示,“我们不想把秦岭写成风景音乐,而是要写出它的魂——自然的魂与文明的魂。”
《云横秦岭》历时两年创作,于今年4月在陕西西安首演。作品以秦岭生态文化为主题,采用埙、竹笛、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与交响化编配结合,设置“终南云影”“密林四宝”等6个乐章,通过多媒体视觉与音乐交织呈现秦岭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生活。

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演出现场 陕西民族乐团供图
《云横秦岭》借助埙的苍凉、笛的清越、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缠绵,将秦岭的云雾、溪流、古道与烟火生活一一谱入乐章。演出现场,埙的苍凉呜咽从终南山巅倾泻而下,竹笛的清越穿透云层,丝弦的涟漪荡开晨雾,舞台纱幕上氤氲的秦岭轮廓与乐声共振,将观众瞬间带入诗意空间。
舞台上,多媒体视觉与音乐交织,营造音画相生的沉浸体验。“听着音乐仿佛身临其境,像是触摸到了山顶的云雾,听到了山间的鸟鸣,闻到了松香的气息。”一位观众说。
《云横秦岭》阮声部首席纪艺表示,《云横秦岭》以交响化的现代音乐语汇重构中国传统山水意境,声部运用大篇幅的分解和弦、琶音技巧来体现秦岭的云岫千叠、万壑松风,让观众感受秦岭的诗脉延绵。“《云横秦岭》不仅在演奏一座山,也在讲述一段文明。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理解秦岭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云横秦岭》指挥高伟说。
文旅融合,谱写听得见的秦岭史诗
民乐的根在传统,但生命力在创新。陕西民族乐团历史悠久,演绎过《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一大批经典作品,但也面临着“民乐如何表达当下的中国”“如何让年轻人喜欢”等挑战。
秦岭的褶皱里藏着半部中国史,周秦汉唐在此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时刻。当《云横秦岭》的旋律奏响时,人们讨论的不只是一部音乐作品,更是这条山脉承载的文明的重量。从周之礼乐、秦之法度到汉之雄浑、唐之开放,它是“活”的历史,是文明的传承。
“我曾两次走进秦岭,有幸于自然深处观察秦岭四宝,感受其崇山俊美和厚重文化。《云横秦岭》仿佛让我再次回到秦岭,乘着想象的翅膀萦绕在峻岭之间。”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政策研究处处长张鑫表示,整场交响乐在钟磬余音中传递着对生态与文化的沉思,完成了对秦岭自然与人文的音乐塑像,是一部流动在耳畔的山水史诗。
《云横秦岭》将三弦、古筝等传统乐器与西方管弦乐结合,既保留了民乐的含蓄婉转,又赋予作品史诗般的结构张力,展现出民族乐器表达宏大叙事的强大能力。这背后是陕西民族乐团的深厚积淀,也是陕西旅游集团推动“民乐+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实践。陕西旅游集团以音乐季为载体、以原创作品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为路径,推动民乐“活”起来、“火”起来。
当民乐与山水相遇,当传统与创新共鸣,秦岭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成为连通古今、对话世界的文化符号。陕西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陕西民族乐团执行董事赵月望表示,希望通过民乐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观众对陕西、对秦岭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的向往,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流动的“秦岭文化博物馆”。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