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威风锣鼓、左权民歌、木偶戏、祁太秧歌……三晋秋色美如画。日前,“怡然晋中 心中的家”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新发展交流活动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开展。张壁古堡里的深秋因众多非遗节目轮番上演,显得格外生动鲜活。

游客在张壁古堡中观看非遗展示 主办方供图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和旅游部以非遗为核心,开展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全国共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众多珍贵遗产的山西不断探索如何在保护好、传承好的前提下,让这些遗产“活”起来。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一块金字招牌。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晋中市全域以及太原、吕梁部分县区,共3市19县。经过15年的创建,今年通过了验收,全面建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正厅长级)张志仁介绍。
目前,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代表性传承人198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三。近年来,山西构建了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引领,以上党、河曲、碛口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示范,以众多非遗村落、街区为补充的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
张壁古堡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军堡,拥有众多文物古迹,是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代表性空间载体之一。此次活动在原有街巷、地道、庙宇、民居的基础上,打造了“1+8”沉浸式展览体系。沿着“家文化”动线,“叩响家门·乡音启程”“家乡风物”“家风传承”“家味记忆”“家艺巧琢”“家戏春秋”“家传武技”“家国天下·此心安处是吾乡”等主题篇章,分布了130余项非遗项目展示、2000余件(套)展品。清徐老陈醋的酸香、平遥推光漆的亮泽、介休琉璃的精美……在这里,古堡即展厅,院落即场景。
活动中,动态展演、互动体验也是一大亮点。关帝庙前,《大义》情景剧再现晋商精神;校场上,太谷形意拳传承人神采奕奕;扎染院里,白族扎染、苗族彩色蜡染、湘绣、蜀绣、粤绣和藏族唐卡百花齐放;璃韵阁中,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宝丰汝窑、洛阳唐三彩和高平珐华器群瓷闪耀。在婚俗院、乡味斋、皮影院、围棋院等20余处非遗点位间,游客驻足品味各地美食,触摸传统手工艺品,纷纷感叹古堡成了“活态非遗博物馆”。
在“数智体验”特色展区,4组全息投影还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心意拳的拳法精髓,5组高亮度全息风扇通过类比闪现等拍摄剪辑技术呈现山西非遗绝技,混合现实技术将铁佛寺二十四诸天造像进行1∶1立体还原。在这个集“全息复活、交互感知、全景漫游”于一体的沉浸式非遗数字展厅内,千年非遗在数字空间与观众展开跨时空对话。
“我们通过静态展品展出、动态节目展演、互动体验等全面展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就。这也是多年来山西文化遗产保护从零散发力迈向系统推进的具体呈现。”策展团队负责人说。
在同期举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讨会上,来自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山西等地的专家学者、文化生态保护区代表围绕“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创新发展”展开对话。
作为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中市以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牵引,持续推进文物、文博、文创、文旅协同发展。2024年8月,晋中推出“怡然见晋中”文旅品牌、九大业态群落,让更多游客在山西记住乡愁、找到归属。介休市将非遗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探索“文旅+非遗”业态升级,让文化浸润人心。
张志仁表示,山西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协调。通过“非遗+”“+非遗”不断拓宽非遗的维度与边界,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山西样本”。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