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徽的红色大幕拉开,一束光跃然台上,70多岁的指挥家林大林抬起指挥棒,“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红领巾是先辈们的热血染成,时刻准备着,为着生命中的星星火炬……”的歌声响起,在京剧与民乐的伴奏声中,一个有点淘气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渴望戴上红领巾、加入少先队的故事在舞台上铺展开来。
近日,由北京京剧院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简称“北戏”)合作推出的新编京剧《心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5周年。
这是一次充满传承意味的创作。《心愿》会聚了北京京剧院和北戏百余名演职员,舞台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以及多位国家一级演员、优秀青年教师携手北戏学子同台演出。师带徒、大带小、老带新,放眼望去尽是青春身影,散发着戏曲传承的勃勃生机。
新编京剧《心愿》剧照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供图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程派传人郭玮是北戏1988级毕业生,后进入北京京剧院工作。这次与母校合作演出《心愿》,勾起了她不少回忆。“回到北戏排练场,学艺时的场景每每浮现,当年老师的谆谆教诲就是我今天创作的动力。”她说。
能跟名家同台演出,北戏的学生非常兴奋,也格外用功,为了不耽误白天学习文化课的时间,排练都是课后分小组进行,国庆假期,大小演员都“泡”在排练场磨戏。北戏中职二年级的学生周小晴此次在剧中饰演主角林大林的同学,13岁的她去年才入学北戏,今年就迎来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大戏的机会。“能拿到这个角色特别开心,但是我没学过现代戏,从唱腔到动作都有点不知道怎么下手,老师和导演给了我很大启发。”周小晴说,“更激动的是,这次能跟北京京剧院和北戏的老师一块上台,他们对人物的刻画、对舞台的敬畏让我印象深刻,也激励了我用功学戏的决心。”
北戏优秀青年教师王文端饰演主角林大林,作为演员,她要通过塑造角色,展现人物的成长。作为教师,她有责任通过自身的表演和对剧目的理解,影响和教育学生,让他们在表演中成长,更在思想上受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次,王文端的学生郭小雷也在剧中担任角色,两人在舞台上的共同演绎,展现了师生之间的默契与传承。
作为一部孩子演给孩子看的戏,怎样让京剧这门传统艺术走进青少年观众的心,《心愿》进行了有益探索。演出一开始,北戏京剧系的小演员就充分展示了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漂亮利落的空翻很快吸引了小观众的注意。在塑造性格饱满的各色人物的同时,剧中还有一群特殊的角色——十多只身披洁白羽毛、憨态可掬的大鹅,一段群鹅舞活泼有趣,让人忍俊不禁;小鹅还会走下舞台来到观众席互动。这群大鹅由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曹阳阳带领北戏学生共同饰演。动作设计上,演员要模仿大鹅走路的形态,这时会用上京剧武丑的技巧。有一场戏,大鹅要从2米多高的桥上飞下去救人,也用到了京剧下高、空翻的技巧,这些设计都提高了剧目的趣味性。
也有观众表示,这部剧的主题曲很好听,像戏歌,容易记住和传唱。该剧主题曲《红领巾》由张和平作词、朱绍玉作曲,用京腔京韵的悠扬旋律歌颂当代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同时,朱绍玉在配器及乐队设置上增加了民乐队,在坚持京剧艺术音乐特色的同时强化民族色彩,更加靠近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老戏迷也能在剧中听到地道的西皮、二黄、高拨子、四平调等唱腔板式,可谓一部老少咸宜的作品。
以演促教是北戏的优良传统,也是戏曲界培养人才、传承国粹艺术的关键。作为一部可以传承的教学剧目,《心愿》设置了AB两组演出阵容,A组由北戏教师、学生与北京京剧院的演员共同演出;B组则完全由北戏师生演出。此外,北戏舞蹈系24名学生、曲艺系3名学生、音乐系21名学生同时参演,舞美系42名学生参与了后台工作,整台演出也是一场职业教育的大练兵。
《心愿》首演后,还会根据观众反响和专家意见进一步打磨提升,也会走进大中小学校进行演出,通过艺术形式鼓舞青少年继承先辈遗志、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
北京京剧院与北戏渊源颇深,不少从北戏毕业的学子进入了北京京剧院,在更大的舞台上磨砺、成长,为戏曲传承贡献力量。2023年9月,在北戏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北京京剧院与北戏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从专业建设、教学科研、艺术创作、演出阵地建设和政策促进五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同年11月,双方联合举办京剧演唱会上,毕业于北戏的北京京剧院中青年演员及在校师生同台献唱,生旦净丑悉数登场,各个行当流派纷呈,是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成果。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