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原生态的花儿拉开了原创陇剧《大河东流》演出的序幕,兰州的筏客子们挥桨搏浪,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黄河岸边……
“这唱腔真是绝了……”退休干部赵先生边走边与朋友分享第一次接触陇剧的感受,他平时常听音乐会,但这场陇剧带来的享受甚至超过了一场音乐会。赵先生身旁的朋友也赞不绝口:“那嗓音真是一流,没想到大西北竟有如此优秀的剧种和人才。”
近日,由甘肃省陇剧院创排的原创陇剧《大河东流》,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在两天的演出中,陇剧在北京赢得了众多粉丝。
作为甘肃省陇剧院“黄河三部曲”之一的现代陇剧《大河东流》,以抗战时期“羊皮筏子赛军舰”的传奇故事为蓝本,通过陇剧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兰州筏客子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用羊皮筏子运送抗战物资的故事,彰显了黄河儿女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原创陇剧《大河东流》剧照 甘肃省陇剧院供图
女高音歌唱家、导演钟中作为兰州人,从小听着陇剧长大。在剧中看到羊皮筏子、太平鼓,听着兰州话,她颇感亲切。“演员的唱念做打、唱腔设计都很出色,演员与乐队的配合也极为默契。与我小时候听到的声腔相比,现在的陇剧既有创新,又保留了精华。在人物情感表达和戏剧冲突方面也处理得很到位。”钟中说。
环顾剧场,记者发现许多年轻面孔。两名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研究生李紫叶和王紫桐都是首次观看陇剧。李紫叶坦言,来之前曾有过顾虑,担心看不懂或提不起兴趣,“但里面的一些场景和情节让我们深受触动,代入感很强。我们还听到了西北民歌花儿,非常震撼。”
两位姑娘还被剧中的音乐深深吸引,不约而同地表示,能将家国情怀、个人恩怨及众多人物关系浓缩在短短两个小时里,剧情紧凑、角色鲜明,确实不易。只要作品能够广泛传播,一定会吸引更多年轻人。
在该剧的音乐创作方面,甘肃省陇剧院下足了功夫。甘肃省陇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存说:“嘛簧是陇剧的一大特色,我们在原有的单声部基础上发展成了多声部。为配合不同人物的鲜明个性,我们在音乐创作上也做了较大调整。传统戏曲的节奏较慢,我们在处理时加快了故事节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据介绍,该剧的主创人员包括作曲、舞美、表演等都趋于年轻化,且大部分来自甘肃省陇剧院。剧院注重人才培养,坚持老带新,大胆起用年轻演员。梅花奖演员佟红梅甘当绿叶,在剧中出演主人公朱槐花的婆婆一角。本次演出的演员大多在30至40岁之间,最年轻的仅十八九岁。担纲主演朱槐花一角的赵丹,是一名“80后”国家二级演员。
甘肃省陇剧院目前有3位梅花奖得主,有成熟的演员不用,为何要用年轻人?万一演砸了怎么办?这背后都是压力。王存说:“年轻演员的黄金成长期为5至10年。如果在应该上台的时候没上台,对剧院来说是人才的浪费。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把培养年轻人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舞台交给年轻人,并做好承担各种风险的思想准备。”
他认为,戏曲既是角儿的艺术,也是传承的艺术。让角儿们培养年轻演员,已是剧院的常态化工作。近年来,甘肃省陇剧院正是通过这种工作方法和途径,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不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
通过此次进京展演,赵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陇剧唱段和表演特色的精髓,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戏曲程式化的大框架里。“梅花奖演员此次甘愿做配角,始终帮扶着年轻演员,使我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赵丹对陇剧的未来满怀信心,她相信,在一代代人的坚持和传承下,陇剧的舞台会越来越大。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