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国庆与中秋双节交汇的文化黄金期,谭维维《声声世世——风起八方剧场音乐会》于北京完成世界首演。这场承载着文化重量的演出,不仅以“新颖视角、独特形式、真挚演绎”收获现场热烈反响。据悉,该音乐会已获批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和“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 两项国家级重点项目。
当演出落幕,一个更深层的命题随之浮现:在文化多元化浪潮下,《声声世世》如何以音乐为载体,回应“传统文化如何活在当下”“中国声音如何对话世界”的时代之问?其背后的艺术理念与创新实践,正为中国舞台艺术的传承与突破提供新范式。

风起田野:从“采风”到“扎根”,重构音乐与土地的联结
“歌者”,是谭维维为自己定下的核心身份,这一定位背后,是她对音乐本质的十年追问:“我们的声音、故事,到底和这片土地有怎样的联系?”17岁从四川小城出发,她的艺术足迹遍布山野——从康定情歌的悠扬到华阴老腔的铿锵,从泉州南音的婉转至川江号子的激昂,潮州大锣鼓、巴塘藏戏、昆曲、秦腔等原生音乐,都成为她“扎根泥土”的养分。
这种实践,早已超越传统“采风”的记录属性,升华为对文化根源的深度对话:在她眼中,音乐不是孤立的情感表达工具,而是“连接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自我与世界”的精神纽带。《声声世世》中那些源自田野的旋律、多元文化交融的节律,正是对“音乐从哪里来”的最生动回应——它既是对中国自古“采风”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其的当代超越: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碎片”,通过艺术重构成为可感知、可共鸣的公共文化记忆。

音承古今:以“破界”创“新生”,激活传统的当代生命力
《声声世世》以“混沌、山海、人捺、大荒”四篇章串联17首作品,其核心创意极具巧思:以上古神话为脉络,将“风”塑造成文化追寻者的形象,游走八方山海、汇集“八材”之器,在时空交错中打捞文明流动的痕迹。
这种结构设计,让每首作品都有了“双重坐标”:从内容上,它承载着华阴老腔、彝族口弦等“小众却珍贵”的民间艺术,让濒临边缘化的声音重回大众视野;从形式上,它打破“写实叙事”的传统框架,以非线性时空结构讲述古老中国故事,让观众在“熟悉的传统”中遇见“陌生的惊喜”。
谭维维的演绎,更是“破界”的关键:作为以“跨界演唱”闻名的歌者,她在民族、摇滚、流行、美声、原生态之间收放自如,这种“跨越时空的声音对话”,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文化基因,又注入当代审美表达——如《涿鹿之战》以中国打击乐器营造上古战场的磅礴,《敕勒歌》用陶笛与马头琴勾勒草原的辽阔,《川江号子》借琵琶与古筝还原江河的雄浑,让“中国音色”在现代音效处理中更具感染力。
舞美的蒙太奇设计则进一步强化这种“古今对话”:它不只是视觉点缀,更是“溯流探源”的艺术化呈现——观众既能听见音乐的“源头”,也能看见现代创作者“寻源”的过程,让“传统活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的现场体验。

心怀世界:从“民族”到“世界”,贡献中国文化的对话智慧
当全球文化进入“碰撞与融合”的新阶段,《声声世世》的价值早已超越一场音乐会:它以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化探索”为切口,为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新路径——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以“扎根本土”的自信,在世界音乐(World Music)的宽阔领域中焕发生机。
创作团队的创新逻辑清晰可见:他们没有将传统视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将民间记忆转化为公共记忆——如彝族口弦与现代音效的结合,让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具备了世界共鸣的可能;上古神话的当代演绎,让中国文明的精神内核突破文化边界。这种创新,既守住了“中国文化根脉”,又以开放姿态吸收现代艺术手法,恰是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理念的生动实践。

据悉,《声声世世》即将开启全国与世界巡演。这场从北京出发的音乐之旅,注定不只是一场演出的流动,更是一次中国文化“活态传承”的全球实践——它将证明:唯有扎根本土,才能对话世界;唯有守正创新,才能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生命力,为全球多元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