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孙德民编剧、王延松导演,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演出的《大漠日记》,有一种特别的感动从心中涌起。既感动于保定学院毕业生不惧条件艰苦,十几年如一日扎根边疆支教的事迹;也感动于编剧驱车往返数千公里,前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深入采访的行动,才有了这样一部优秀作品的问世。
保定学院毕业生支教的举动既平凡又崇高,如何以话剧来进行表现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剧作采用日记体的形式、高度写实的手法,以一号人物肖莉的视角进行叙事,表现了包括肖莉在内的彭一刚、黄玲玲、周大民、殷中全等支教老师,怎样面对和克服在且末遇到的一道道难关,构思很巧妙。

剧中,老师们从初到新疆的一时新鲜,逐渐被纷至沓来的艰难所代替。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使他们体验到了西部险峻恶劣的自然环境;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及备课、教课的劳累导致肖莉突然晕倒;学生以为这批老师也会像以前的老师一样无法长久留下来,因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缺少老师,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成绩普遍落后;阿依加等学生由于家境困难,只得无奈退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凡此种种,都是摆在肖莉等支教老师面前的重重困难,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决心。
正因如此,才显示出剧中人物品质的可贵:面对肆虐的沙尘暴,他们从内心恐惧到弄清真相,再到渐渐适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和满腔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进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外面的世界,浩瀚的大海、繁华的城市等着他们去体验和探索,燃起学生学习的斗志,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成绩。
剧作没有刻意拔高支教群体,而是十分平实地反映他们是怎样真心诚意地渐渐融入这片土地。二十几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磨洗中,像一棵棵默默的红柳和胡杨扎根边疆、开花结果,把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西部的孩子们。
剧作所反映的也不仅是以肖莉为代表的支教老师的生活,还特别注重对这个题材历史和当代纵深感的开掘。来自太行山深处偏僻小山村的支教老师彭一刚,难忘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改变乡村教育的那份渴望,这成为他决定永远留下来,和且末的孩子在一起的内在根据和行动逻辑。作为“疆二代”的赵校长,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且末中学,不仅无悔地奉献了青春年华,而且他深知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不惜用隐瞒实情的方法把肖莉等人“骗”到了且末。再通过他之口道出新疆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对于老师的急切需求,无疑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也使支教老师们掂出了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刘向南老师离开学校回到南方的做法,从另一侧面给他们以激励与启示,这位刚来时行囊里也装着宏伟的心愿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先行者,终因敌不过婚姻与家庭的现实压力离开了新疆,更使其他支教老师在审视自身的选择之后,坚定了对这份职业的守望。
剧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不只是老师们真正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爱上了且末这座沙漠小城,成长为副校长、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且末教育战线的顶梁柱……而且他们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结出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学生纷纷考上了大学,那一声声天籁般的报告是那样激动人心,这是老师辛勤耕耘与浇灌所收获的最好回报。
剧作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又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可谓对躬耕于西部的施教者深情的赞美与歌颂。位于舞台中央的那架钢琴,赋予了老师们克服艰苦环境、追求梦想的象征意味。具有西部地域风情的简约逼真的舞美,使剧作充盈着别样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气质。可以说,话剧《大漠日记》延续了“山庄戏剧”的鲜明特点,始终注重呼应时代、生活扎实、艺术考究,使承德话剧团总是能不断地拿出沉甸甸的优秀之作奉献给社会,并在中国话剧界占有一席之地,《大漠日记》则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又一成功例证。

本版图片均为话剧《大漠日记》剧照 承德话剧团供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