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直播不能只选择冲突集中的折子戏或者关键段落,耐心引导观众理解戏曲背后的文化逻辑,才能让直播真正成为戏曲的“破圈”窗口,而非娱乐化的表演秀。
当京剧的水袖在手机屏幕上翻飞、昆曲的水磨调透过耳机流淌、川剧的变脸在直播间引发阵阵惊叹,戏曲直播正以“破圈”之势,成为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碰撞的新景观,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年轻演员通过直播收获粉丝,传统剧目通过数字平台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一些稀有濒危剧种也因直播重新焕发生机,这不仅是数据的成功,更是戏曲传播的成功。
然而,在流量算法的驱动下,直播间中变脸次数成为吸粉指标、飙高音时长成为打赏理由、特效包装成为流量密码,过度炫技之举也引来了不少批评。是坚守“一招一式皆规矩”的传承,还是追求获取直播间鲜花掌声的炫技创新,需要我们以冷静的思考,探寻两者的平衡之道。
纵观戏曲传播发展史,历经舞台、唱片、银屏、电视、移动端等多个阶段,无论是记录京剧斑驳岁月的老唱片,还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戏曲直播间,究其本质只是传播媒介的不同,戏曲艺术的程式化、行当化、写意性和虚拟性从未改变,这既是戏曲作为传统艺术的守正之处,也是历经百年沉淀的艺术内核。在戏曲直播“流量至上”的热潮中,守正是戏曲艺术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它藏在程式的严谨规范里、融在唱腔的情感温度中、体现在剧目对历史人文的敬畏中。这份坚守,不是拒绝直播的便利,而是在数字语境下守住戏曲的根和魂,让年轻观众通过屏幕,触摸传统戏曲真正的魅力。
守正,一方面守的是戏曲程式的规范性。戏曲程式是约定俗成的艺术语言,一招一式都有其独特的表意功能,比如京剧《挑滑车》高宠的“起霸”程式,该剧以长靠武生繁重的身段表演著称,不能只截取踢腿、转身等视觉冲击力强的片段,而应该完整呈现提甲、整冠、按剑的连贯动作,才能让观众理解程式不是机械的动作,更是角色性格特征的外化,从而还原戏曲的符号美学。另一方面守的是剧目的叙事完整性。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仅在于唱念做打的技艺,更在于通过完整叙事传递历史故事与人文精神。《穆桂英挂帅》中激昂的家国情怀,《窦娥冤》六月飞雪中对正义的渴求,《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忠贞的歌颂,形塑了国人千百年来的价值观念。戏曲直播不能只选择冲突集中的折子戏或者关键段落,耐心引导观众理解戏曲背后的文化逻辑,才能让直播真正成为戏曲的“破圈”窗口,而非娱乐化的表演秀。
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5G、虚拟现实、AI、高清影像等新技术,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戏曲传播尤其是直播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沉浸体验、拓宽受众边界提供便利。某短视频平台2025非遗生态报告显示,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覆盖率达98.2%,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45%,传统戏曲、曲艺创作者同比增长66.6%,其获得收入的人数增速达27.1%,领跑各细分领域。演员、剧团纷纷拥抱互联网,直播间成为戏曲的“第二舞台”,屏幕上形色各异的技巧表演更是应接不暇,在为戏曲注入新机的同时,也应警惕过度炫技的倾向。
一方面,须破除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当下修音、滤镜、特效等技术层出不穷,过度修音抹去唱腔中的气口、破音甚至一些流派独特的发声,用AI合成超出人类音域的唱腔,让戏曲变成混合音响秀,用增强现实技术给传统脸谱加上发光特效和动态花纹,以3D实景特效取代传统的简约背景等,诸如此类,让戏曲从写意美学变成了特效片,看似效果惊艳,实则用技术的手段掩盖艺术短板,并不利于戏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须破除对表演技巧的无效堆砌。戏曲直播中的炫技,部分呈现是对戏曲专业技艺的合理展示,但也不乏为炫而炫的表演噱头。如将戏曲程式从剧目语境中剥离,无剧情铺垫的连续表演,包括一分钟内变换20次脸谱等,让程式成为杂耍式炫技;对传统唱腔进行过度改编,用海豚音演绎京剧旦角唱腔,忽视剧种风格与角色设定;强行对戏曲进行跨界混搭,弱化观众的艺术感知力,不一而足。这些炫技行为脱离了戏曲“以技传情、以行塑人”的特点,将直播间变成单纯的技巧秀。因此,破除炫技之偏,要打破技术崇拜、流量至上的藩篱,才能使戏曲直播健康发展。
总之,在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戏曲与时俱进,对于新和美的追求并不是技术的叠加,更重要的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血脉和精神的贯通,只有找到守正和炫技的最佳平衡点,才能真正遇见戏曲直播的动人本质。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