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现场 主办方供图
近日,黑龙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梦想大舞台灯光璀璨,石倚洁、黄华丽、尤泓斐、阎维文、吴碧霞、郭蓉等歌唱家陆续登台,与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的优秀学员携手献艺。美声唱法的醇厚、民族唱法的悠扬、流行唱法的鲜活在此汇聚,师生合作的形式更彰显了艺术精神的代代相传。这场兼具实力与温度的音乐会,为由文化和旅游部、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画上了圆满句号。
全国声乐展演的历史可追溯至1985年创办的全国声乐比赛,2016年起正式改为展演形式,推出大批优秀声乐表演人才,为提高我国声乐艺术水平、促进声乐艺术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届展演设美声组、民族组、流行音乐组三个组别。历经严格遴选,150位选手从全国1100余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跻身现场展演阶段。相较于往届,本届展演在规则设计上凸显开放与专业并重的特色,取消申报者学历、职称门槛,为更多青年演唱者尤其是新文艺群体打开国家级舞台的大门;强化对专业能力的全面考核,要求入选者在3个遴选环节演唱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曲目,全方位检验曲目储备与演唱功力。“通过展演,我看到了中国音乐教育取得的成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田青说。
流行音乐组评委、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主任戴劲松,从曲目选择与审美转变的角度,捕捉到青年选手的突破。他说:“和往年的展演相比,年轻选手选择的曲目有通俗歌曲、音乐剧选段,也有风格融合的作品。这不仅意味着剧目的拓展,也体现了声音表达观念的多元变化,从以声音为表现核心转向了以舞台整体表现为驱动。而且通俗歌曲的歌词创作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是抽象的情感角度,而是体现出人物与故事性。”
重视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创新,也是本届展演的亮点。民族组要求演唱者展示中国传统民歌、戏曲或曲艺,鼓励探索民族唱法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表达。“中国民族声乐既可以演唱不同地方的民歌,也可以演唱戏曲;既可以演唱艺术歌曲,也可以借鉴演唱不同国家的古典歌曲。”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韩延文说。
在民族声乐的艺术表达上,专家们认为声情并茂方为真功夫。中央歌剧院原院长刘锡津说:“艺术表达不是大嗓门,而是声情并茂。‘声’是指演唱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情’则是要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质。”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强调技术的基石作用,他说:“‘声’永远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一位的。”同时,他也呼吁在传承中创新:“如果我们一成不变,这条路可能不会太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思考如何结合时尚元素,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民族声乐。”
流行音乐组展演呈现了百花齐放、多元融合的态势。“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是声乐人才荟萃的高地,选手们的演唱风格多元,民谣、电子、嘻哈等都有呈现;表演形式同样多元,包括音乐剧、唱作型、民族风等风格。”北京大学教授周映辰认为,这种多元不仅能培育具有独特魅力的音乐人才,更能丰富流行音乐的类型与风格,助力中国文化传播。
针对流行组选手的表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演员郭蓉提出专业建议:“一个好的歌者要像吸铁石一样吸引观众。这不是纯唱的舞台,而是表演的舞台,肢体、眼神甚至脚趾都要融入歌曲中。不能机械模仿,要在翻唱中加入个人理解。民族元素融合要自然,避免‘为唱而唱’。”
美声组的表现,则展现了中国美声唱法从学习西方到构建中国学派的努力。“通过展演涌现一代优秀的美声歌唱家,这是我们的目标。他们演唱的西洋歌剧地道,演唱的中国作品将中文语境与美声唱法融合,做到了让国内听众满意、同时获得国际认同。”刘锡津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印青说:“美声唱法一定要唱好中国歌曲,中国歌唱家要服务于中国广大观众。同时,年轻人要加强表演、形体训练。”
展望中国声乐的未来,以精湛的艺术水准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专家们的共同心声。田青说:“我们要有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共识,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冲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理性看待:“我们要学会与高智能的智能体相处,做好准备去适应它。但情感也是不可替代的,站上舞台,要忘掉所有技术,专注于情感交流。音乐如果没有情感,将失去生命力。”
从哈尔滨的梦想大舞台到歌剧院的璀璨灯光,中国声乐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青年一代声乐人才既要以匠心精进技艺,更要以初心扎根文化,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中国声乐的道路不仅是技艺的薪火相传,更是文化的觉醒。这条路上,每位歌者都是文化使者,每次演唱都是文明对话,让中国声乐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