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2025年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落幕,在这场持续了3个多月的戏剧季中,有不少演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莎士比亚名剧《第十二夜》用扎实的表演把经典故事讲得明白动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红色的起点》聚焦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中法合作的《海底两万里》作为闭幕演出,黑光戏偶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剧体验。
这些演出可谓今年戏剧季推出的17台87场演出的缩影,也串联起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走过的十年路。从2015年首届“国际专列”板块,到2025年以“相约十季·戏梦未央”为主题的新探索,“国际戏剧季”这个演出品牌已不只是简单的演出集合,它像一个窗口,从中可看到中国舞台艺术的发展变化,也见证着中外戏剧交流的不断深入。
从引进来到双向奔赴:
国际视野的深耕与扩容
2015年首届国际戏剧季的筹备工作长达两年多。引入一个国际项目通常要提前一年以上和国外院团敲定档期,同时完成各类手续的办理,而在此之前,是更复杂费时的剧目筛选、前期沟通和谈判决策等。为了邀请国外院团,策划团队先根据对方官网信息一个一个地发邮件,慢慢建起了交流合作的桥梁。
首届国际戏剧季最终以24台作品、96场演出交出答卷,不仅有国际戏剧佳作,还有我国港澳台特色院团的经典剧目。对很多观众来说,这是第一次集中看到这么多国内外优秀剧目。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大鼻子情圣》、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的《哈姆雷特》接连上演,打开了观众对世界戏剧的新认知;日本导演铃木忠志的《李尔王》,用中日韩三种语言演出,演员的“低身位”表演方式,让观众对经典改编有了新想法;法国巴黎北方剧团的《贵人迷》,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巴洛克风格,让观众看得入神。
10年来,戏剧季持续引进国外优秀剧目。俄罗斯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的《假面舞会》,用轻快的方式解读经典;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玻璃动物园》,让人看到影视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这些作品不仅打开了观众眼界,更给中国戏剧人带来启发。青年导演丁一滕就是因为在首届国际戏剧季观看了以色列卡梅尔剧团的《大鼻子情圣》,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9年后,他执导的《西哈诺》(即《大鼻子情圣》)也登上了这个舞台。
2020年,国家大剧院团队开始思考“国际戏剧季”中的“国际”是什么、应该怎么体现,将关注点落在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戏剧作品的重新解读与演绎上,通过国内创排的《局外人》《革命之路》《弗兰肯斯坦》等作品,探讨中国艺术家如何融入世界舞台,同时,通过用现实主义手法讲中国故事的《抉择》《人世间》等话剧,展现传统艺术当代价值的《霸王别姬》《四郎探母》等京剧经典,让大家慢慢明白,国际视野不只是看国外剧作,本土文化同样是世界艺术的一部分。
2023年戏剧季重启后,上演的16台作品中,既有民营剧团的《初步举证》,也有《一日三秋》这样融合民间故事和舞台实验的新戏,本土深耕和国际眼光结合得更紧密了。
从舞台呈现到生态培育:
艺术创新与观众共生的双向赋能
国际戏剧季不仅是提供一个演出场地,更能实实在在地支持戏剧生态的发展。小剧场戏剧一直面临场地小、成本高、难走出去等难题,戏剧季采用“精品小剧场”的思路,适当提高票价平衡成本,再延长演出时间,以期让更多人看到。改编自日本作家山田宗树同名小说的话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是靠这个方式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2024年,根据作家刘震云作品改编的《一日三秋》首演后有争议,后决定修改打磨,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驻团10个月,从剧本到排练,和剧团一起琢磨细节。
在剧目选择上,戏剧季的视野也在不断扩大。2024年加入了默剧节和音乐剧板块,默剧靠肢体语言讲故事,音乐剧满足观众对多元艺术的需求;今年则推出了“电影IP改编”和“沉浸式戏剧”板块。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说:“宁在新中失败,不在旧中成功。”正是对创新的追求,才让戏剧季总能跟上观众的需求。
演出之外,戏剧季还组织了很多观众互动活动。剧本围读会不只是念台词,《一日三秋》的演员会带观众做形体游戏;探班活动能让观众触摸《基督山伯爵》的道具,和演员聊聊角色;艺术讲堂上,编剧喻荣军讲起《觉醒年代》的创作,就像说故事一样接地气……戏剧季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普通人能走近艺术的地方。
10年500多场演出的背后,是一种戏剧精神的传递:让不同的艺术在这里相遇,让传统在创新中延续,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戏剧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文化的力量。就像戏剧家彼得·布鲁克所说:“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空间,就是一幕戏剧。”国际戏剧季这十年,包含了无数个这样的“戏剧瞬间”,让世界看到中国戏剧的活力,也让中国观众了解世界艺术的魅力。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