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联手,学生既是“学员”也是“演员”,这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永嘉昆剧团探索“现代学徒制”戏曲人才培养订单班的第一步。联合编写教材、建立戏曲表演教学数字化资源库、开发一键搜索越剧语音电子词典App、实施“长学制”改革……体系化建设让“现代学徒制”戏曲人才培育实践开出硕果,也让更多年轻演员接过戏曲传承的接力棒。


永昆少年回团实习专场汇报演出剧照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供图
昆剧《孽海记·下山》里,小和尚的灵动俏皮被演绎得活灵活现;《挡马》中,武打动作干净利落,尽显少年英气;《牡丹亭·寻梦》的婉转唱腔里,藏着对细腻情感的精准把握……近日,一场永昆少年回团实习专场汇报演出在浙江省永嘉县公共文化中心的剧院上演,33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少年演员连演6场,将21部经典折子戏搬上舞台,以满身的青春活力和技艺感染了观众。
这场演出不仅为当地的文化惠民活动拉开了序幕,更展现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与永嘉昆剧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探索“现代学徒制”戏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已经18年,形成了一套“低年级扎实基本功、中年级校团舞台淬炼、高年级集力打造专场公演”的系统化培养体系,“校团双元”的育人机制逐渐成熟。
永嘉昆剧是昆剧的一个支脉,是继承了南戏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地方戏曲剧种优点而形成的戏曲剧种。永嘉昆剧团作为一家县级昆剧团,成立于1954年,长期扎根民间演出,是我国八大昆剧院团之一。
为培养昆剧传承人才,永嘉昆剧团委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永昆订单班。自2020年开班以来,学院通过实施“一团一策”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剧团则为年轻学子搭建展示和实践的舞台,为这个承载着传承使命的班级量身定制成长方案。
在校期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为永昆订单班打造了4台折子戏,排演了《雷峰塔》等经典剧目作为毕业汇报演出,得到了院团的认可。
永嘉昆剧团则发挥自身优势,补充培养学生的剧种个性化特征。每年暑期,学生回团实训,让团里的老艺人手把手传授剧种风格特色,填补学校教学中院团个性化特征培养的空白。这种分工不是简单切割,而是靠项目制拧成合力。戏曲进校园、综合展演、经典剧目复排……校团联手推出的实践项目让学生既是“学员”也是“演员”,通过在演出中积累舞台经验,提升临场应变能力。
学校筑牢基础、剧团淬炼实践的模式经过多年积淀后见到了成效:永昆订单班的学生在2024年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获一等奖、获得第2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在第五届“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中入选优秀成果名单并参加现场展示……
老一辈艺术家能把《玉簪记·琴挑》唱得百转千回,怎么才能让少年们精准捕捉那一丝韵味?这一度成为订单班教学的难题。“传统戏曲的口传心授不能只靠悟性,更要靠体系建设。”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周伟君介绍,学院计划将永嘉昆剧等地方剧种的技艺传承纳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教学框架,一方面,联合订单院团的专业演员与学院教师联合编写教材,把只可意会的表演细节转化为可教学的课程标准;另一方面,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不仅收录了汪世瑜、王芝泉等昆剧老艺术家的经典剧目,还覆盖越剧、京昆等多个剧种的唱腔、剧目、身段等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随时能“云”端学艺;全国首发、一键搜索越剧语音电子词典的App“越音易通”,将5000多个常用汉字进行系统化整理录入,让抽象的越剧语音有了可量化、可追溯的标准。
永昆的实践并非孤例。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这样的订单班故事还有很多:与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等院团合作的越剧班、昆剧班,培养出了陈丽君、李云霄、王恒涛、吴心怡等活跃在舞台的青年演员;针对松阳高腔、宁海平调等濒危剧种的抢救性培养班,更让多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有了接班人。
“戏曲人才得慢养。”周伟君提到的“慢”,藏在“长学制”改革里,将6年制中专延伸为“3+5”(中专+大专)的一贯制,前5年夯实腿毯功、唱腔等四功五法,后3年深度对接院团实践,这样学生既能参与剧团日常排演,缓解院团演出压力,又能在舞台上“真刀真枪”练本事。
如今,这套逻辑正在形成滚雪球效应: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已与长三角20余家院团合作开办“现代学徒制”班级,培养的演员占浙江戏曲院团青年演员总量的60%以上;更有多地艺校前来取经,希望将永昆模式移植到秦腔、川剧等剧种的传承中。
从课堂到舞台,从校园到剧团,永昆少年的成长之路是校团协同培育戏曲人才的生动实践。随着这种模式的不断完善与推广,相信会有更多年轻演员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