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让我们想到老舍先生的《茶馆》——同样是一家小馆,三教九流;同样是几盏浊酒,百味人生;同样是小人物身上见天地、见众生、见文明。《茶馆》用“裕泰茶馆”照见百年家国,《俗世奇人》则以“炮打灯酒馆”折射近代津门,在方寸舞台铺展出雄浑气象。漕运号子、狗不理包子、娘娘庙娃娃、杨柳青年画……这些看似零碎的民俗符号,恰是中华文明的“微观叙事”,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俗世奇人》用一群鲜活奇人,把深藏于民间的中华文化基因演绎得震耳欲聋、荡气回肠。对于这部剧,我们拟以“四个一”概括观感。
一条红线:善德润心,正义必胜
《俗世奇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化作一条“善”的红线,贯穿始终。
关二姐一出场,便是“善”的化身。她替李四垫上七块大洋接骨,替玲儿、柱子挡下逼婚,替麒麟舍出全部积蓄。剧中最高光的“娃娃大哥生日”一场,她本可收手,执意再赴娘娘庙“洗娃娃”,因为“做人不能忘恩负义”。一句台词、一个动作,让“善”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温度。
与之对位的嘎杂张五、麻老三,则是贪欲与邪恶的符号。编剧没有简单脸谱化,而是让他们在“五百变八百”的“驴打滚”里步步紧逼,使善恶冲突愈发尖锐。最终,李金鏊出手、警察到场、张五伏法,正义以民间方式完成自我修复,这正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古老道理的现代回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剧中人物,无论尊卑,皆以此为魂。
关二姐十年未育,却把麒麟视如己出,把玲儿、柱子当亲生,这是“仁爱”。李金鏊一句“七块大洋和五百块大洋,后面的义气一样重”,替关二姐挡下高利贷,这是“正义”。酒婆满天霞年年忌日必来“祭酒”,十四年如一日,这是“诚信”。玲儿、柱子私奔,关二姐非但不阻拦,反而资助盘缠、指明生路,这是“和合”。
正是这些凡人微光,汇聚成中华伦理的满天星斗,照亮了历史暗角,也照亮了当代人心。

《俗世奇人》剧照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一座茶馆:烟火人间,文明万象
舞台上,漕运号子、狗不理包子、漕舫泥人、杨柳青年画、娘娘庙娃娃,乃至一盏“炮打灯”老酒,全化作民间文化的“活化石”。
导演手法高明,没有宏大叙事,而是让“物”自己说话。刷子李、泥人张、苏七块,三人各怀绝艺,却都不以“炫技”为能事,而是把一身本领化进血脉,升华为民族美学的当代表达。
刷子李将工匠对极致的追求写成人格的洁癖。衣不染尘、心不染尘,技艺与操守浑然一体。泥人张的三寸泥人,眉眼俱活、笑骂皆真。苏七块的医道高明,七块银元“咔嗒”一声,医道便与仁心同频,完成了“托物言志”的高光一刻,动作虽轻,叩响的是生命尊严的强音。
一桌二椅、数盏浊酒,这群奇人借朴素的舞台语汇,把中华美学的“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展现得酣畅淋漓,也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与热泪交织中,触摸民族文化的滚烫血脉。
一组群像:孝义传家,节操如山
《俗世奇人》写的是市井,剧中人物众多,却个个有“根”,这根便是孝、义、节。
孝,不在生养,而在良知。十年未育的关二姐把侄儿麒麟捧在心窝里,更把对亡兄的追念化作对下一代的托举;酒婆满天霞因一念之差致关哥殒命,自此封嗓绝台、年年“祭酒”,在悲怆的虞姬唱段里完成对亡灵的赎罪与对自我的救赎。
义,不分南北、不计大小。李金鏊一句“七块大洋和五百块大洋,后面的义气一样重”,便把天津卫的豪气掷地有声地砸在嘎杂张五的契约上;小杨月楼水灾受困,津门艺人义演相救,来年黄浦江冰封,他又回沪义演反哺,义气的星火在大运河与长江之间往返,照出中国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血性。
节,不拘礼法,而在人心。玲儿、柱子两小无猜,却被父辈的功利婚约逼上绝路,关二姐非但没以长辈之威横加阻拦,反而帮助两个孩子去寻自己的天光。她深知,节操不是枷锁,而是成全——成全两颗不被金钱买卖的真心。
于是,孝在血脉之外流淌,义在江湖之上回响,节在礼教之上开花。一群贩夫走卒、市井奇人,用一碗浊酒、一块泥人、一声唱段,把中华伦理的漫天星斗点亮,照得历史暗角通明,也照得当代人心通透。
一次创新:守正出奇,活色生香
《茶馆》以现实主义为骨,写尽时代沧桑;《俗世奇人》则在此基础上,以“民俗+诗意+喜剧”为魂,完成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当代表达。
叙事结构上,全剧采用“散点透视”,每两三人为一组小冲突,层层递进,如老津门说书人口中的“扣子”,紧松有度;又如杨柳青年画《娃娃抱鱼》,饱满而不壅塞,留白处自有乾坤。
表演美学上,相声的包袱、快板的节拍、评剧的唱腔、皮影的身段、年画的色彩、泥塑的肌理,悉数化入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舞台成为一座“流动的民俗博物馆”。
舞美设计更是匠心独运。一张可移动的八仙桌,既是酒桌,也是公堂,还可化作运河码头;一面可升降的酒旗,既可招徕酒客,也可投影漕运帆樯;一段可即时播放的运河号子,让“酒馆”瞬间变身“庙会”,虚实相生,写意空灵。
尤其令人击节的是“娃娃大哥”这一角色的创造。泥塑开口,说书串场,既承续了传统说书人“跳出跳入”的叙事传统,又以“物视角”冷眼旁观人间悲喜,在历史与当下之间自由穿梭,让“小”与“大”在幽默间完成辩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在新时代舞台上焕发勃勃生机。
结语:让民间的成为世界的
《俗世奇人》全剧没有王侯将相,皆是引车卖浆者流,却写尽人间冷暖、家国情怀。《俗世奇人》用滚烫的生活细节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历尽劫难而不亡,正因有千千万万个“关二姐”在烟火深处守望相助、砥砺前行。真正的中国故事不仅在庙堂之高,而且在江湖之远;不光存在于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也存在于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华美学为根、以守正创新为法,就能把“俗世”写成“史诗”,把“奇人”写成“圣贤”。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以此为起点,继续深耕津味话剧,让“炮打灯”的醇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陶冶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珠江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