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羽扇轻轻摇,一顶凉帽戴上头,一碗凉粉润入喉……千百年前,这些消暑方式驱散了暑气,给人们带来清凉与惬意。时光流转,蕴藏在其中的制作技艺不仅留传至今,还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并融入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持续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添彩。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怎样的消暑智慧和文化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中的夏日清凉,打开非遗度夏的几种方式。
客家凉帽

炎炎夏日,广东惠州及周边的客家地区的妇女,一顶凉帽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凉帽戴在头上可以遮阳、防晒,清凉且透气,拿在手里轻盈精巧可以当扇子用,实用性很强。
客家凉帽采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制而成,中间镂空,外形呈斗笠状,帽檐四周缝制有宽布条,顺着帽檐自然下垂。一顶凉帽,需要经过选料、开料、削外圆尖、削篾、撕篾、摺布、染布、扎藤、串线等20多道工序。凉帽还是客家妇女独特的头饰,未婚女孩的凉帽花带花穗是白色,已婚少妇的是黑色,中老年妇女多用青色、黑色或混色。
2013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为非遗墟市上展示的客家凉帽以及用凉帽制作技艺设计推出的文创产品,由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瑾瑜提供。)
浑源凉粉

在夏天,凉粉是山西大同浑源人最喜爱的消暑美食。在浑源,到处都是凉粉摊(店),人们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常会聚集在凉粉摊(店),吃上一碗凉粉,拉拉家常、聊聊时事。
浑源凉粉最早可追溯至北魏时期,其原料为土豆淀粉和水,还有粉汤、醋和辣椒油等调料,其中醋选用山西优质老陈醋,辣椒油用优质辣椒和亚麻籽油炸制而成。辅料有莲花豆、豆腐干,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蔬菜丝、鸡丝、熏鸡蛋等。做好的浑源凉粉清亮、滑嫩、爽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凉丝丝”,风味独特,口感极佳。
2011年,浑源凉粉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为浑源凉粉,由大同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提供。)
湖州羽毛扇


用羽毛作扇,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陆机《羽扇赋》说:“昔楚襄王会于章台之上,大夫宋玉、唐勒侍,皆操白鹤之羽以为扇。”其中湖州羽毛扇选料考究、造型别致、质柔风软,为消暑纳凉良品。
湖州羽毛扇的历史可追溯至魏晋时期,兴盛于唐代,明清时期技艺成熟。早期选用丹鹊、天鹅等珍禽羽毛,后改用鹅、鸭等家禽羽毛,经苕溪水洗刷后质地柔软有光泽。其制作需经选毛、洗片、缝片等11道核心工序,复杂扇形可达36道工序,扇柄多采用羽管或木材,并以玛瑙等装饰。湖州羽毛扇目前有百余种品种,包括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和绒折扇等。
2007年,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为湖州羽毛扇,由浙江省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提供。)
酸梅汤

酸梅汤自古以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酸梅汤。南宋《武林旧事》中所说的“卤梅水”,也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品。暑热难熬的夏日,喝上一杯清凉可口的冰镇酸梅汤,绝对是一种惬意舒心的享受。
酸梅汤制作的原料主要有乌梅、山楂、陈皮、桂花、甘草、冰糖等,各地因物产、喜好等的不同,所用原料也有所区别。近年来,各地将酸梅汤列入非遗代表性名录。如祥德斋桂花酸梅汤古法熬制技艺被列入天津市滨海新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德元酸梅汤传统制作技艺是重庆市非遗代表性项目。酸梅汤制作技艺为北京市东城区非遗代表性项目。
(图为酸梅汤,由AI合成。)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