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名单中,近百家企业的121个项目榜上有名,入选的文化艺术类项目各有千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艺术“出海”的新特点。
此次入选的重点项目引领效应显著。以文化艺术类为例,入选项目超20个,占比近17%。其中既有现象级文化IP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又有江苏女子民族乐团演出的“乐见风华”民族音乐会,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这份名单也折射出我国现阶段艺术“出海”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地区发展不均衡,北京、广西和长三角地区入选项目明显多于其他地方。另一方面,项目结构有待优化,在文化艺术类项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当代艺术占比相对较低,且呈现同质化趋势。从项目拓展的区域市场来看,东南亚强劲,欧美次之,非洲、拉美市场开发相对不足。
艺术“出海”,如何更上层楼?
首先,构建分级输出体系。在基础层面,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推广书法、绘画、剪纸等方便交流传播的艺术作品,夯实出口基础。在专业层面,推动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团与国际艺术展会、艺术节开展深度合作。同时,依托国内外博览会平台设立文化贸易专区。
其次,强化产业支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已明确28项任务举措,重点扩大数字文化贸易、版权出口及文化基地建设,各地要用好用足政策,构建支撑体系。探索设立“艺术出口服务中心”,提供多语种翻译、国际法务等配套服务。试点推进“艺术保税区”建设,通过政策叠加推动文化贸易便利化。
最后,培育新型人才。在高校开设文化贸易、艺术经纪人等专业,定向培养懂艺术、通外语、精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对接产业需求。同时,联合国外高校开展文化贸易课程合作,培育跨界人才。
总的来说,艺术“出海”还需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深耕,以差异化内容、专业化服务、全球化视野构建可持续输出和本土化融入体系,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质变。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