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的百花园,为人民绽放。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众多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凭借优质的内容获得了业界、观众和市场的认可。本版采集了部分观众与这些作品之间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在字里行间感受文艺创作为人民的时代新景。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 朱 萌 摄
◆ 第15届山西省杏花奖新剧目奖
◆ 2017年、2024年两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 2017年创排至今,全国巡演超200场
故事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母亲赵氏与梨花婆媳两代人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2017年,山西省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组织主创团队,多次前往革命老区寻访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采风过程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染和激励着大家。在实地采风和钻研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基础上,主创团队无数次修改剧本,为《太行娘亲》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信
我是山西晋城的高二学生,几年前曾陪着爷爷看了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的演出,被剧里两代太行娘亲的故事深深打动。记得演出结束时,台上演员已经谢幕下场,爷爷却依旧沉浸剧中,不舍离去。
《太行娘亲》的主演陈素琴是爷爷很喜欢的戏曲演员。不论是村口的小戏台,还是城市的大剧院,只要听说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演出,爷爷总会带着我在台下守着,等待演出开场。上党梆子高亢活泼的唱腔成了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爷爷去世后,我还会经常关注上党梆子的演出信息。
今年4月,看到《太行娘亲》全国巡演首场演出就在晋城时,我赶紧买了票。独自一人再次走进剧场看这部剧,让我百感交集。演出结束后,我给主演陈素琴老师送上了自己制作的小礼物——一枚她角色扮相的木版画小像,并把爷爷对上党梆子的喜爱告诉了她。我衷心希望,上党梆子这个地方剧种和太行山上英雄母亲的故事,能够随着这次全国巡演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本报记者 朱 萌 采访整理)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 繁星戏剧村供图
◆ 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中国小剧场话剧票房十强
◆ 2013年首演至今,全国巡演超3000场
故事
话剧《奋不顾身的爱情》以战争年代的青年理想与爱情为底色,讲述了关于人生理想与个人情感抉择的故事。感人至深的故事、夸张的形体表演和幽默的台词,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精神层面的共鸣。《奋不顾身的爱情》关乎爱情,关于理想与命运的交织,把主人公的爱情与家国情怀编织成一场“时空穿越”的梦境,将爱情、亲情、友情和家国情娓娓道来,展现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思想的转变历程。
来信
我是一名大三学生,走出剧场那晚的震撼至今萦绕心头。周爱国“穿越”的荒诞旅程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关于爱情、亲情、友情和家国情的困惑。当周爱国戏谑地将感情视为“基因游戏”时,我几乎在台下笑出声——这何尝不是我们面对现实时故作洒脱的伪装?可当静怡在战火中说出“那这个世界就在进步啊”时,当王文学用生命守护一盒桂花糕时,我的眼泪猝不及防地砸在手背上。
舞台上,在旧时学堂的斑驳光影里,历史与当下悄然重叠。坐在台下的我们何尝不是静怡,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依然渴望为理想燃烧一次;又或是徐淑珍,用戏谑掩饰着不敢言说的真心。谢幕时掌声雷动,我分不清是为角色还是为自己流泪。那些被快节奏的生活稀释的真挚情感,竟在剧场里重新变得滚烫。
感谢主创团队真诚的创作,让我在笑声与泪水中触摸到爱最本真的模样。剧场外夜风微凉,而那句“爱是百分百的信任”正静静地躺在帆布包上,静静地温暖着更多年轻的心。
(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采访整理)
音乐剧《赵氏孤儿》

音乐剧《赵氏孤儿》 徐俊戏剧供图
◆ 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新人配角奖
◆ 2022年度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音乐剧类)第一名
◆ 2021年首演至今,全国巡演超120场
故事
10年前,国内音乐剧市场还少有人问津之时,沪剧演员出身的一级导演徐俊就在筹备,用音乐剧这一国际化的舞台艺术形式来讲述“赵氏孤儿”这个中国故事。以今人之眼观过往之事,主创团队花了近3年时间寻找合适的文本,再根据音乐剧剧本的创作思路重新构作。
依托丰富的传统戏曲经验,主创团队意识到,要建立具有民族特质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应该把传统戏曲的写意美学融入其中。首演那天,8台投影仪取代舞台灯光,在空旷的舞台上营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配以演员的雕塑化演绎,让业界看到了中国传统写意精神与西方音乐剧系统融合的可能性和创造性。
来信
“赵咕”,是我们给音乐剧《赵氏孤儿》起的昵称。初见“赵咕”是在首演后不久,一次偶然的工作机会让我走进剧场。当时我还不是专职的文化记者,对音乐剧的了解只停留在儿时美育课程里的内容。那场演出让我印象深刻,无论是不似西区、百老汇之夸张的表演方式,还是以“程子灵魂”一角展现出的传统故事的现代落点,都在向观众传递一个信息:中国音乐剧有自己的特色,也能做得出色。
过去4年间,我在不同城市看了10多场“赵咕”(这个数字放在广大“复刷”观众里并不算多),却不仅是出于工作——这是一部我愿意买票反复观看的作品。台上,我看到青年演员们在上百场演出中历练,有的人收获了业界认可,有的人走向更大的舞台;台下,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通过这部戏重新认识历史,品读《春秋》;舞台之外,我看到慢慢有更多同仁关注到这一行当的发展与问题,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探讨原创力量的成长。
几年前,中国音乐剧还不会动辄一票难求,原创剧目也远不如现在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行当、广大观众还有包括我们这些记者在内的所有相关从业者,都在和“赵咕”一起长大。
(本报记者 丁贵梓 采访整理)
柳子戏《老青天》

柳子戏《老青天》 刘渝嘉 摄
◆ 第38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奖
◆ 自首演以来,已演出100余场
故事
近年来,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致力于推动古老柳子戏与现代审美结合,彰显古意新韵,《老青天》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剧中塑造了一个82岁高龄、白髯黑面的包拯形象,他不仅有公堂上刚正不阿的一面,还像邻家老爷爷一样和蔼可亲。在查贪路上,他巧遇骑驴进城的妓女王粉莲,被雇做赶脚的“老使唤”,二人一路走一路唱,插科打诨、妙趣横生。
这是戏曲舞台上少见的一部花脸花旦戏,以寓庄于谐、风趣幽默的手法展现反腐倡廉的主题,人物摒弃脸谱化,艺术感染力强。
来信
作为一个老戏迷,我看过很多包公戏,柳子戏《老青天》给人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我曾在济南历山剧院、山东省会大剧院两次观看这部作品,对剧中包拯“赶驴查案”的荒诞设定、“双簧避旨”的黑色幽默印象深刻。它打破了传统清官戏的严肃模式,以喜剧外壳包裹厚重主题,让观众在以笑带泪的历史故事表达中洞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老青天》中的主要人物十分吸睛,王粉莲称包拯为“老伙计”,包拯调侃“这驴比衙门的马还难伺候”,大量方言俗语的运用既制造了喜剧冲突,又凸显了角色魅力。身份反差,语言游戏叠加误会、突转等表现技法,不光让观众感到好看、好玩,还蕴含了丰富的民间智慧,延续了柳子戏“以俗破雅”的美学传统,实现了历史与当代、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平衡。
(本报记者 孙丛丛 采访整理)
儿童剧《童游山海》系列

儿童剧《童游山海》系列 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 北京冬奥会后首个进驻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沉浸式演艺项目
◆ 2023年开演后,蝉联“大麦演出榜——北京儿童亲子热销榜”榜首十天
故事
《童游山海》系列第一部取材自《山海经》中的故事,火神祝融、精卫填海……区别于课本中简短的描述,主创团队着重塑造角色的性格,把神话人物放在今天的视角下,让小朋友设身处地思考:精卫究竟为什么要去填海?祝融取火后真的造福人类了吗?从而让小朋友与角色产生情感共振。
《童游山海之守护兽狐小九》是《童游山海》系列的延续,在主人公“狐小九”的带领下,羲和、应龙、虺、仓颉、钩蛇等形象走到观众身边。故事在羲和驭日、应龙治水、仓颉造字的框架下延展,通过神话故事挖掘现代情感内核,探讨亲子关系。
来信
《童游山海》系列巧妙地将《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与现代家庭亲子关系相结合,并赋予现代人的思维和视角,让孩子在无障碍欣赏的同时,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它打破了之前的观演经验,我带着孩子坐在台下时,也成了舞台设计和表演环节的一部分。所有的台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的语言带着大家一起哭、一起笑。
“狐小九”和蛋的情节让人感动,那个关于“多少孩子被妈妈吼过”的现场提问和《我们不一样》的歌曲响起来的时候,温柔、愧疚、反思瞬间奔涌上头,让人重新思考家庭亲子关系中的爱和控制、独立和自省等问题。此外,每个角色的造型、服装都设计精美、生动传神。比如机智勇敢的“狐小九”,它的九条尾巴根根分明、质感十足。
(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采访整理)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