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依托其小说文本,在不同时代创作出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不胜枚举。江苏大剧院出品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在业内得到了高度赞誉。
民族舞剧《红楼梦》通过有侧重的取舍,将庞大的故事篇章改编成两小时左右的舞剧作品,在结构布局上格外用心。该剧采取章回体的形式,共12个篇章,以宝玉和黛玉、宝钗的故事为主线,串联起红楼一梦。刘姥姥进大观园、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经典段落在舞剧中都有大篇幅呈现。
民族舞剧《红楼梦》全剧注重营造氛围、勾勒意境,做到形神兼备。作品中“花朵”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暗喻十二钗的命运。暖场环节中,十二钗伴随着空灵的音乐,手执象征各自命运的绒花依次上场,配合着舞美的幕布与灯光,为观众织造一场梦境,只待诸君入梦。该剧服装设计以植物花卉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融入主人公的服饰。在序幕《入府》中,为了体现大观园庭院深深,创作者将本该静置的门窗设计成移动的窗棂,窗棂在演员的推拉转移间,构建起一间间房屋、一座座院落、一条条深巷的意象,颇有戏曲意境。
民族舞剧《红楼梦》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富有设计感的舞台空间锻造,强化情感表达。在《省亲》一章,元妃与其他姐妹许久未见,互诉亲情。编导特意安排了姐妹间“挽手—放手—再挽手”的一套动作,营造出姐妹欢聚的热烈场景,也让观众感知思念之苦更与何人说的惆怅。剧中多次通过遮挡、分隔舞台的方式打造全新的表演空间,令舞台布局有效服务于内容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跨媒介传播上也做出了有益探索。江苏大剧院在舞剧《红楼梦》首演之前就拍摄制作了充满电影质感的先导片,并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令观众充满期待。随着一轮、二轮、三轮巡演陆续开展,主演座谈会、探班排练现场等视频内容陆续上线,精准触达喜欢舞剧的受众。同时,在传统媒体端,江苏大剧院与省级广播电台合作,挖掘潜在观众群体。当观众走进剧场,被舞剧《红楼梦》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将随手拍摄的海报图片和谢幕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相关内容再度传播。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传播生态下,舞剧《红楼梦》几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一些纪念场次如演出100场时,剧院特别准备了百场限定纪念章和纪念票作为“福利”赠送给观众,进一步增强了剧目与观众之间的黏性。
江苏大剧院原创舞剧《红楼梦》根植中国经典文学的土壤,构建中华美学的意境和气韵,创新内容架构、舞台空间和表演形式,依托融媒体传播的路径,最终成就了一部融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爆款”剧目。
(作者系媒体人)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