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午后,暖阳穿窗而入,探头赏一片锦绣。江苏苏州镇湖绣品街,苏绣绣娘周丽华正对着平板电脑上的AI(人工智能)设计稿凝神思索。屏幕上,荷花纹样在算法迭代中呈现出20种变体图案,既绽出水佩风裳的传统雅韵,又融入了几何重构的现代美学。她选中其中一款作为主体视觉元素,取名《锦鲤戏荷》。
最近,周丽华收到消息:《锦鲤戏荷》线上预售量已突破200件。
“以前设计新花样至少要花费半个月时间,现在有人工智能辅助,灵感立时可见。”周丽华感叹。
镇湖距苏州市区20余公里,紧邻太湖之滨。这里“家家架绣棚,人人习巧珍”,故获“苏绣小镇”美名。
“85后”绣娘吴昊僖是年轻一代传承人。生于苏绣世家的她所选之路跟上一辈不同。吴昊僖认为,传统苏绣多用于挂画、屏风、摆件工艺品,不完全适应现代人需求。她主张开发多种类型的苏绣衍生品,让苏绣融入现代生活,满足新消费需求。“自从有了这个想法,科技就成了我们的好谋士。”吴昊僖说。
传统苏绣纹样常因手工绘制比例失调、色彩与面料冲突等问题折戟市场。吴昊僖和团队引入3D扫描技术后,这一困境迎刃而解:激光扫描可将绣品转化为1∶1数字模型,设计师在专业设计软件里拖动滑块就能调整纹样大小,甚至模拟不同面料上的刺绣效果。
近两年,吴昊僖在与某品牌合作的限定款服装系列中,就运用这项技术,让传统牡丹纹样与极简主义剪裁适配,既不减其雍容气度,又不会过于突出而影响服装的现代简约风格。
不止图案上新的效率大大提高,跨界融合设计也开始大展风采。吴昊僖团队尝试将苏绣与家居融合,通过数字印花技术将苏绣山水纹样复刻到智能窗帘上。当用户发出指令,窗帘上的苏绣图案就会借助语音交互技术“说起话来”,向用户介绍绣品主题和包含的技艺。她们还建立了苏绣纹样数字素材库,通过数字化处理,将苏绣纹样转化为适合动漫、游戏制作的格式,为动漫角色的服饰、场景装饰等提供独特的设计元素。
“这就是盘金绣吗?”游戏玩家林玲就是因为试用了刺绣款游戏皮肤,为其深深吸引,才专门找到吴昊僖的苏绣工作室体验刺绣课程。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非遗与相关创新产品设计,尚有较大施展空间。今年,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数字时装设计秀演”以虚实结合的形式进行,甫一亮相,就引发广泛关注。开场的20余套实体时装设计囊括了中外一流院校的设计力量与本土非遗传承人的智慧,将传统技艺贯穿于现代设计中,可谓科技赋能的延伸版本。此外,8套虚拟霓裳通过动态数字引擎等技术将实体服装进行高精度数字孪生呈现,实现了人、机与人工智能的共创。
“在新技术、新议题与新方法的催化下,人工智能的应用是我们这个时代与社会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面对复杂而多元的未来,学科交叉是共识,设计教育已成为链接科技、人文与社会创新的关键枢纽。”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说。
非遗是流动的生活智慧,涵盖了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东华大学作为具有纺织服装特色的高等学府,很早就将非遗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入设计与艺术学科的建设内容。“非遗技艺与诸多地域文化符号恰是最深厚的文化土壤。”孙捷认为,“非遗+科技”为设计创新提供了许多奇思妙想,设计也在驱动非遗传承与创新方面开辟了全新路径。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对于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而言,“AI是否会替代传统手工艺者和创意工作者的工作”的担忧,似乎总像是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如何解决这个担忧?实践出真知。在东华大学的实验室里,人工智能已经在辅助云锦、宋锦纹样的参数化设计,复刻着几近失传的缂丝工具。“我们采用双导师制,充分了解非遗,倾听非遗传承人的建议,将传统技艺自然融入产品,赋予新的内涵,希望引导行业认知非遗的多样化价值,而不是将其作为噱头。”在孙捷看来,AI等技术的发展会拓展非遗的价值和应用潜力,而非取代人文创造的本体。消费者为意义而买单,这才是以非遗为基础的创新设计的潜能所在。
的确,与时俱进发展也是另一种坚守。许多非遗传承人正重新审视科技辅助生成的设计底本。“AI学习的是已有样式,真正的创新离不开非遗传承人十年如一日的技艺磨炼。”他们说。
在人机协同渐成趋势的当下,科技可以提供助力,但复制不了人心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正如苗绣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龙禄颖所言:“科技不是取代我们,而是让绣娘们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思考如何讲好苗绣背后的文化故事。”

绣娘吴昊僖正在创作新品 受访者供图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