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非遗技艺主要依靠老一辈口传心授进行传承与传播;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展览和纪录片涌现,向人们娓娓道来非遗的故事;如今,日新月异的科技为非遗传播注入新动能,将其从单向的科普、陈列,升级为兼具观赏性、趣味性、交互性的文化体验,让人们在参与、互动中对非遗产生兴趣。
踏入“沉浸式光影秀场”,将手放在大屏幕上,璀璨的光芒便从掌下一跃而起,化为一朵朵璀璨的“铁花”在屏幕中绽放,让人仿佛置身于打铁花现场。“沉浸式光影秀场”是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风语筑”)运用数字投影与互动传感技术打造的非遗体验项目,于2024年8月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落地运行,体验内容涵盖铜雕技艺、铁水打花技艺、浏阳花炮制作技艺等多项非遗。
“科技可以从更新、更轻量化、更灵活的视角讲述非遗的内涵,更好地达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播效果。”风语筑策划总监殷子君表示,“沉浸式光影秀场”将非遗项目的内核与特点作为体验项目的设计灵感,运用科技手段呈现、放大非遗之美,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中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内容、方式等。例如,蟳埔女生活习俗中的蟳埔簪花围以“数字簪花”形式呈现,游客坐在梳妆台前拍照生成二次元形象,再根据提示选择簪花和妆容,即可体验蟳埔女的传统梳妆过程;具有竞技性质的内蒙古马背技巧,则被设计成乘马射箭的体感游戏,带人们领略草原民族的游猎文化。“沉浸式光影秀场”中丰富多彩的体验内容,不仅捕捉到非遗项目中最打动人心、贴近生活的部分,也满足了当代年轻人注重体验感和趣味性的文化需求,吸引着更多人关注非遗。“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开馆百天时,‘沉浸式光影秀场’体验人次就突破了10万。开馆一周年时,体验人次达到近30万。”殷子君说。
聚焦当下社会对“非遗+科技”的实践,不难发现,借助科技将非遗转换为可观可感的体验项目,是许多科技公司和社会力量的主要探索方向,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非遗传播新方式。在这一基础上,还有一些科技公司将即时性的体验变得可延续,让非遗传播不仅停留在的片刻的互动中。
近年来,广东群宇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群宇互动”)以非遗项目英歌舞为主题研发了一批英歌舞机器人。在公司总裁陈锐烽看来,把非遗和青少年喜欢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等元素相结合,让他们在拼装、把玩机器人时轻松愉快地感受传统文化,能够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群宇互动将英歌舞的队形、步法,以及英歌舞扮相中水浒英雄的人物性格进行解析,运用骨骼绑定技术将程序编入机器人,一支身着传统服饰、描绘着脸谱的“赛博英歌舞队”就此诞生。机器人不仅能生动表现英歌舞刚劲粗犷的风格,演出结束后,扮成不同水浒人物形象的机器人还能用相应人物的语气和观众对话。英歌舞机器人2024年、2025年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展会中登场,引来大批观众观演、互动。陈锐烽表示,下一步,群宇互动正在研发既能拼装、陈设,又能表演互动的小型英歌舞机器人,让青少年观众既能在外看表演,又能以玩具形式把非遗“带回家”,使非遗传播的时间、空间得到延伸。
想要让非遗在新时代实现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不仅需要对其传播形式和内容进行优化,也要持续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其中,一些公司通过打造非遗主题游戏,让非遗以更加青春化的表达,得到了广泛传播。
今年5月,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成都东极六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东极六感”)首发了以节气及相关习俗为主题的《二十四节气》手游,引起了不少年轻玩家的关注。实际上,早在2020年,该公司就推出了以中国榫卯文化为主题的益智手游《匠木》,玩家通过观察图纸、操作零件来拼合榫卯构件,进行空间解谜。自运营至今,该游戏累计用户1000万以上,月自然新增用户10万人。
“娱乐其实是一种十分高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比如游戏,它的受众年轻人占比大、传播路径广,也更易于文化出海。”东极六感创始人田海博说,《匠木》除了游戏内设定的56个榫卯结构,还允许玩家自创榫卯结构并相互挑战。截至目前,玩家已创造榫卯结构超过13万个。易于获取、随时游玩、交互性强的特点,让《匠木》这样的非遗主题手游充分融入了当代年轻人的业余生活。同时,人人都能自创榫卯结构的玩法,又让每个玩家都能成为非遗创作者、传播者。“接下来,我们还将围绕蜀锦等非遗,持续开发非遗主题手游,并推动已上线的游戏走向海外,助力我国非遗的海外传播。”田海博说。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平江县数字文化馆 Copyrigh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