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初霁云舒卷,煦日和风艳阳天,福寿盈堂摆茶膳,喜鹊登枝彩灯悬……”近日,伴随着新编秦腔历史剧《赵安献马》嘹亮高亢的唱腔,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热闹起来。
新编秦腔历史剧《赵安献马》的露天演出吸引了不少观众 秦毅 摄
11月1日至11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届秦腔艺术节在西安及其周边城市举办,在守正创新中,让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入人民、融入生活。
传承:为青年演员开辟表演专区
秦腔作为西北人民的共同乡音,承载着无数人的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一代代秦腔人在言传身教中,也把对于艺术的信念浇筑在年轻一辈心中。
11月6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观众献上一场传统折子戏《窦娥冤·杀场》,吸引了众多秦腔爱好者。舞台上,饰演窦娥的青年演员马玲玲一袭红衣,面容悲戚而坚定,以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把窦娥的冤屈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据了解,马玲玲学习秦腔已经20年了,一直坚守初心,要将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
本届秦腔艺术节特意为青年秦腔演员开辟了表演专区。“除大型剧目外,秦腔艺术节还上演了100多台折子戏,大多由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梨园薪火相传就是要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戏剧人才。”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
融合:拓宽戏曲发展路子
本届艺术节,西安市豫剧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演出了沉浸式豫剧《清风亭上》,通过跨界融合的表演方式,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场演出的前半场是秦腔,中间穿插‘喷空’,就是河南方言里‘说闲话、唠嗑’的意思。后半场由豫剧与秦腔演员共同完成,我用河南的话白,秦腔演员用陕西的话白,形式比较新颖,拓宽了戏曲发展的路子。”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说。
秦腔、豫剧“两下锅”的《程婴救孤》打破传统剧场界限,观众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越剧、豫剧、碗碗腔等剧种的演员与秦腔演员同台演出……融合创新的表演吸引着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舞台之外,“梨园大讲堂”走进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西京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以“讲座+示范+视频”的方式呈现戏曲之美。
秦腔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半世晨晓——李东桥从艺五十年演唱会”。两度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李东桥心潮澎湃,他说:“50年来,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诸多辛酸和无奈,但对秦腔的忠诚从未动摇。”
戏曲爱好者李明在观看演唱会之后直呼过瘾:“表演中创新融入了交响乐,没想到和秦腔的结合别有新意。李东桥的唱腔大气磅礴,交响乐的加入让演出更具层次感,更新了我对秦腔的印象,看得人热血沸腾。”
惠民:戏曲的根脉在民间
“戏曲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根脉在民间。这次,西北五省区的院团都把拿手戏带来了,戏曲人之间要交流学习,更要向人民汇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戏剧是为观众表演的,新时代的戏剧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和汲取青年观众的意见,吸引更多观众亲近传统艺术。”陈涌泉表示。
本届秦腔节以“秦声颂风华·腔音传千年”为主题,举办了优秀剧目展演、秦腔进校园、秦腔新人秀、梨园大讲堂等九大系列活动,展现了秦腔文化传承发展成果。
“来西安旅游,赶上秦腔艺术节真是太幸运了。之前对秦腔了解不多,今天看了《赵安献马》,完全被震撼到了。这种露天演出的氛围特别好,演员的热情和投入让我感受到了秦腔的魅力。”郑州游客伍女士说。